天文歷法·流星雨的記載
流星雨是太陽系中沿著一定軌道互相平行地運行的流星群與地球相遇時出現的絢麗天象,眾多的流星像雨點一樣從天空中降落。為了記憶的方便,流星雨以它輻射點所在的星座來命名。世界上關于流星雨的發現和記載,以我國古代的為最早。早在《竹書記年》中,就記載了一次夏桀時的流星雨,說:“帝癸十年,五星錯行,夜中星隕如雨。”但對這次記載,爭論頗大,姑且不予考慮。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的流星雨的記載,見于《春秋》:“魯莊公七年(公元前687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這是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記錄(見圖)。在南北朝時代,古人對天琴座流星雨又做了一次驚心動魄的記錄,《宋書·天文志》中記載:“大明五年(461)……三月,月掩軒轅……有流星數千萬,或長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曉而止。”在《新唐書·天文志》中,對英仙座流星雨的記載也令人感嘆:“開元二年,五月乙卯晦,有星西北流,或如甕,或如斗,貫北極,小者不可勝數,天星盡搖,至曙乃止。”對獅子座流星雨,我國古代也有很多次詳細的記載,經認證的就有47次之多。我國古代共有一百八十多次流星雨的記錄,記錄得十分詳細,包括它們出現和消失的時間、方位、數目、顏色、亮度、持續的時間等等。這些記錄對研究太陽系流星群的分布、軌道及周期,進而探討流星群與彗星之間的關系,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古籍中的流星記錄
上一篇:古代教育·洪仁玕
下一篇:古代典籍·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