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柘枝舞
唐代流行樂舞,屬健舞類,來自西域。此舞初為獨舞,在中原十分走紅,唐代有專門的柘枝伎。《柘枝舞》的舞者頭戴繡花卷檐虛帽,帽上有金鈴,舞時發出鈴聲,身上穿著紅紫的羅衫,緊而窄小的袖子系著銀蔓垂花的腰帶,足上穿著紅錦的蠻靴。《柘枝舞》不僅注意身體的姿態,也注重面部表情和眼神的靈活。通過目光,演員與觀眾進行進一步的情感交流。白居易詩句“帽轉金鈴雪面回”就描繪出了一個《柘枝》藝人,花帽上的金鈴轉動有聲,粉面輕回,秋波流動的嬌媚可人的形象。《柘枝舞》主要以鼓伴奏,隨鼓聲而舞蹈,腰肢纖柔,應節俯仰,動如脫兔,矯若驚鴻,有不少連續的美麗動作。《柘枝舞》后發展出《雙柘枝》,一對妙齡少女,皓腕纖腰,眉嫵連娟,應節而舞,動作輕捷,胡帽上綴有金鈴,鈴聲與舞步相和,這便是唐代最流行的《雙柘枝》。又有《屈柘枝》,屬軟舞類。舞用二女童,藏于二蓮花內,花開人出,相對而舞。《柘枝舞》到了宋代猶存,仍用鼓為主要伴奏樂器,保留著戴胡帽的舊制,但發展成隊舞,宋代高官寇準極好賞之,人稱其“柘枝癲”。舞時用五人,有念有唱,且有“竹竿子”一人,專司指揮,起舞之前,先由竹竿子勾隊或念詩一首,或念駢句數聯,然后五個人分作五方舞。舞畢以后,竹竿子又念,與花心設作問答,此后進入歌舞的中段,“舞者入場,投節制容”,是為入破。花心是領舞者。入破以后,由竹竿子念七言詩一首或駢語數聯遣隊,于是樂止舞息。《柘枝舞》于宋末散失,自元以來,惟于詞曲中有《柘枝令》的牌名。
上一篇:繪畫·林泉高致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論·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