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作家論·鄭谷
鄭谷詩名盛于唐末,號《云臺編》,而世俗但稱其官,為“鄭都官詩”。其詩極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其易曉,人家多以教小兒,余為兒時猶誦之,今其集不行于世矣。(歐陽修 《六一詩話》)
谷詩屬思凝切于理,而格韻繁猥,語句浮俚不競,不為議者所多。然一時傳諷,號“鄭都官”而弗名也。(晁公武《郡齋讀書志》 卷一八)
谷不喜高仲武《間氣集》,而喜殷璠《河岳英靈集》。嘗有詩云: “殷璠鑒裁《英靈集》,頗覺同才得旨深。何事后來高仲武,品題《間氣》未公心!” (計有功 《唐詩紀事》卷七○)
《十日菊》:“節去蜂愁蝶不知,曉庭和露折殘枝。自緣今日人心別,未必秋看一夜衰。”文章以氣為主。鄭谷此詩意甚佳,而病在氣不長。西漢文字所以雅深雄健者,其氣長故也。(蔡正孫《詩林廣記》 前集卷八引黃庭堅語)
鄭谷《鷓鴣詩》云:“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不用鉤辀格磔等字,而鷓鴣之意自見,善詠物者也。人惟傳其《海棠》一聯耳。又有句云:“潮來無別浦,木落見他山。”李洞有“樓高驚雨潤,木落覺城空”,非不佳,但“驚”、“覺”兩字失于有意,不若谷詩之自在。然谷他作多卑弱無氣。(范晞文 《對床夜語》卷五)
谷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為薛能、李頻所賞。(辛文房 《唐才子傳》 卷九)
谷自敘其詩曰:“谷勤苦于風雅者。自騎竹之年,則有賦詠,雖屬對聲律未暢,而不無旨諷。”谷殆己自盡,予尚何言!開成已后,已無格氣可論,而其為病,苦思者傷于巧,避巧者苦于直致。其于風人之軌,蕩然無尋矣。都官乃少此病,而纖秾華媚,無遠大氣而已。其所尊事如馬博士戴、薛許昌能、李建州頻,諸公之詩,讀之殊齪齪,而谷事之,謂丈人行,又能遠紹先輩、拔起流俗耶? (徐獻忠 《唐詩品》)
鄭都官詩非不尖鮮,無奈骨體太孱。以其近人,宋初家戶習之。(胡震亨 《唐音癸簽》卷八)
谷有“詩無僧字格還卑”之句,故其詩入“僧”字者甚多,昔人嘗以為譏。然大歷已后,諸公借阿師作吟料久矣。(同上)
鄭谷詩以全集觀,去許渾、韋莊實遠。五言律如“春亦怯邊游”,“萬里念江海”二篇聲氣稍勝,但前篇起語甚雅,后篇結語太弱耳,如“漂泊病難任”,“凄涼懷古意”、“澤國逢知己”三篇,亦中唐佳制。(許學夷 《詩源辯體》卷三二)
鄭谷七言絕,較之開成,句語亦不甚殊,而聲韻益卑。唐人絕句至此,不可復振矣,要亦正變也。(同上)
鄭谷詩以淺切而妙。如 《寄孫處士》:“酒醒蘚砌花陰轉,病起漁舟鷺跡多。”《題少華甘露寺》:“飲澗鹿喧雙派水,上樓僧踏一梯云。”《贈敷溪高士》:“眠窗日暖添幽夢,步野風清散酒酲。”《舟行》:“村逢好處嫌風便,酒到醒時覺夜寒。”《羅村路見海棠》:“一枝低帶流鶯睡,數片狂和舞蝶飛。”《中年》:“情多最恨花無語,愁破方知酒有權。”《寄楊處士》:“春臥甕邊聽酒熱,露吟庭際待花開。”皆入情切景,然終傷婉弱,漸近宋元格調。吾尤恨其“衰遲自喜添詩學,更把前題改數聯”,何遽作此老婢聲!獨絕句是一名家,不在浣花、丁卯之下。(賀裳 《載酒園詩話》 又編)
句好不入俗,都官之長止此矣。《鷓鴣》、《海棠》,取悅里耳而已。(王夫之《唐詩評選》 卷四)
鄭守愚聲調悲涼,吟來可念,豈特為《鷓鴣》一首,始享不朽之名? (薛雪 《一瓢詩話》)
鄭都官以《鷓鴣》詩得名,今即指“煖戲煙蕪”云云之七律也。此詩殊非高作,何以得名于時?鄭又有《貽歌者》云:“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此雖淺,然較彼詠鷓鴣之七律卻勝。(翁方綱 《石洲詩話》卷二)
鄭守愚(谷) 幼年見賞于司空圖,謂當為一代風騷主。李朋、馬戴撫頂嘆勉,謂他日必垂名。薛能、李頻不以晚輩見待。及仕于朝,人號為“鄭都官”而不名。與張喬、許棠輩同稱“十哲”。雖以《鷓鴣》得名,而知己之多,享名之盛,為晚唐所未有。五言如“春陰妨柳絮,月黑見梨花”、“潮來無別浦,木落見他山”、“碓喧春澗滿,梯倚綠桑斜”、“極浦明殘雨,長天急遠鴻”之類,尚多佳句。七言神韻完足,格律整齊,卻無佳句可摘。(余成教 《石園詩話》卷二)
谷以鷓鴣詩得名,至有“鄭鷓鴣”之稱。而其詩格調卑下,第七句“相呼相喚”字,尤重復。寇宗奭《本草衍義》引作“相呼相應”,差無語病,然亦非上乘。方回《瀛奎律髓》又稱谷詩多用“僧”字,凡四十余處。谷自有句云:“詩無僧字格還卑。”此與張端義《貴耳集》謂詩句中有“梅花”二字便覺有清意者,同一雅中之俗,未可遽舉為美談。至其他作,則往往于風調之中,獨饒思致。汰其膚淺,擷其菁華,固亦晚唐之巨擘矣。(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一)
童宗說后序曰: 宗說始見《唐書·藝文志》所載鄭谷《云臺編》三卷,以謂谷之詩盡于此。及考祖擇之所作墓表,稱《云臺編》 與外集詩凡四百篇行于世。自至和甲午迄今百有七年,外集又缺其半,則知谷于道舍詮次之外者,述尚多而傳者寡也。谷字守愚,宜春人。永州刺史史之子,幼負雋聲。司空圖許其為一代風騷主,而薛能、李頻當世名士,咸愛重之。擢第于光啟三年,嘗作拾遺補闕。乾寧中,以尚書都官郎中退居于仰山東莊之書堂,高尚其事以至于卒。蓋唐自牛、李植黨之后,學士大夫不擇所附,貪得躁進者罕能獨守于義命之戒,而不牽于名利之域。至于吟詠性情,出處默語之際,能不悖于理者,固希矣,況至于僖、昭之世哉!守愚獨能知足不辱,盡心于圣門六藝之一,豐入而嗇出之。論其格,雖苦不甚高,要其鍛煉句意,鮮有不合于道。其所得于內者,又能信而充之,韜晦里閭,全去就始終之大節。嘗取其《退居》、《凈吟》等篇。三復而言之,因其言以求其為人,又知其行之可賢也。惜其有補于風教,而重之者以村學堂中兒童諷誦,往往視為發蒙之具,曾不獲齒偏裨于李、杜詩將之壇。日往月來,殆將磨滅。蓋跡其表里所得,而以世俗耳鑒決之,彼烏能知守愚之意哉! (張金吾 《愛日精廬藏書志》 卷二九鄭谷 《云臺編》志語)
守愚世但傳其長律、絕句,不知五言詩生刻深細,抉賈氏之精而變其貌,至于如此之妙也。今直定為賈氏及門。(李懷民 《中晚唐詩主客圖》)
上一篇:唐詩·作家論·鄭綮
下一篇:唐詩·流派并稱論·錢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