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詩·清初詩歌
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大學者,他們的思想和著作對后世影響很大。正如龔自珍所說“從來才大人,面貌不專一”,這三位學者也是名詩人。
顧炎武(公元1613—1682年),字寧人,因是江蘇昆山亭林鎮人,人們習慣稱他亭林先生。他在明末曾參加抗清起義,失敗后拒絕與清朝統治者合作,專事游歷各地,進行學術研究。下面這首五言古詩《精衛》表述了他的愛國之心: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
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
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
鵲來燕去自成窠。
前四句是向精衛鳥設問:天下不平事很多,你為什么要填海不止徒然自苦呢?接下的四句是詩人借精衛之口言志:說自己也是填海的精衛,并且死而無怨。最后兩句是借鵲、燕諷刺那些賣國求榮、賣身求榮的人,嘲笑他們忘卻民族利益只去營造自己的安樂窩。
黃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沖,號黎州,浙江余姚人。他也曾參加抗清斗爭,明亡后拒絕為滿清做官,潛心著述,終成大家。他的《臥病旬日未已,閑書所感》表明了明亡后他的痛苦心情:
此地那堪再度年?此身慚愧在燈前。
夢中失哭兒呼我,天末招魂鳥降筵。
好友多從忠節傳,人情不盡絕交篇。
于今屈指幾回死,未死猶然被病眠。
錢謙益本是明末著名學者,官至禮部尚書,但他沒有經受住生死考驗,投降了清朝,晚節不忠,被人詬病。他學問淵博,詩風老辣,影響很大。他注釋的杜詩至今仍是研究杜甫的重要參考書。
吳偉業(公元1609—1672年),字駿公,號梅村,江蘇太倉人。他也是橫跨明清兩代的人。他的詩內容寬泛,成就很高,詩名很大。他的名詩較多,其中最著名的還是諷刺吳三桂賣國行徑的七言歌行《圓圓曲》。詩一開頭就直接進入主題: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
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
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
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繼吳偉業之后最著名的詩人是王士禎。王士禎(公元1634—1711年),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人,官至刑部尚書。他的詩追求一種清新淡雅的風格,其七言絕句作得尤其好。我們看他一首《初春濟南作》:
山郡逢春復乍晴,陂[bei杯]塘分出幾泉清。
郭邊萬戶皆臨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這是描寫泉城濟南的春色。陂塘即池塘。春天陰晴多變,此時突然放晴,陽光下的池塘里流出一股股清涼的泉水。濟南素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之稱。春雪過后城南千佛山的山影映入城中,無處不賞心悅目。再讀他《真州絕句》之一首:
江干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
好是日斜風定后,半江紅樹賣鱸魚。
清初詩人還有號稱“南施北宋”的施閏章和宋琬,又有查慎行、趙執信等,他們雖不是當時的第一流詩人,可也相當著名。
上一篇:歷代的賦·漢代的賦
下一篇:詩的起源和《詩經》·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