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的文獻·宋代文學的工具書·資料類工具書
資料類工具書是指以資料匯編為特征的一類工具書,有以作者和流派為主體進行資料匯編的,也有以作品和文體等為對象進行資料匯編的,有斷代的,也有通代的。下面介紹與宋代文學研究相關的幾種較為重要的資料類工具書。
1.《歐陽修資料匯編》
本資料由洪本健編撰,為中華書局組織編纂出版的《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大型學術資料叢書之一種,由中華書局1995年出版,分上中下三冊。
歐陽修是北宋前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宋代杰出的文學家。他詩、詞、文各體皆擅,又精于文學鑒賞和批評,故有關歐陽修的研究資料極為豐富。本書輯錄自北宋起訖“五四”凡九百余年間歷代有關評述資料,這些資料涉及六百余名撰著作者、七百余部文獻圖書。資料的匯編,大體按撰著者生年先后為序,少數作者生年難以確考者,則根據推斷的大體年代列入。這些資料,主要是對歐陽修思想、經歷的記載和對其散文、詩詞創作的評論,另有關于他的學術成就的探討以及各類作品的考辨等等。書前有洪本健所撰《前言》一篇,略敘歐陽修的文學成就及其歷史地位,并說明本書編撰經過及體例。《前言》之后詳列“引用書目”,便于讀者檢索查閱。
2.《蘇軾研究資料匯編》
本書由四川大學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集體編撰,為《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之一種,中華書局1994年版。
此書原由四川大學中文系任中敏、張默二人最早著手編撰,開始于1959年。原稿名曰《蘇軾詩文評述》,主要按詩評、文評、詞評分類編排。后來因“文化大革命”的沖擊,這部書稿被擱置,并遺失了詞評部分。延至1980年,中華書局審閱書稿后,建議按資料出處的時間先后順序進行重編。因任中敏先生已調離四川大學,張默先生又已然作古,重編工作遂改由四川大學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集體承擔。重編稿不僅調整了原先的體例,而且擴大了資料的查閱范圍。原稿引書376種,新稿引書近600種,多出二百余種。對原引用書的條目也有所增加,并補錄了軼聞遺事、書法繪畫等評論資料。全書分上下編,共5冊。上編共4冊,主要匯輯歷代有關東坡生平事跡、軼聞遺事、創作評述方面的重要資料。下編1冊,則收錄歷代東坡研究的專著,分年譜、詩評、詩話3類,年譜類收錄宋人施宿編撰的《東坡先生年譜》等2種,詩評類收錄清查慎行《初白庵詩評》、汪師韓《蘇詩選評》、紀昀《蘇文忠公詩集》共3種,詩話類收錄清張道撰《蘇亭詩話》1種。
蘇軾是北宋著名文學家,也是中國古代少有的文藝全才。在他生前,其文章、詩詞、書法等便已成就卓著,有關東坡的軼聞趣事也廣為流傳。南宋時期已出現蘇詩、蘇詞、蘇文的多種注本,宋以后研究蘇軾的人就更多了,如明代有大量蘇軾詩文評注選本,清人對蘇軾的研究則更為全面和深入。本書將這些資料加以收集匯編,對廣大讀者和研究者解讀東坡其人及其文學創作,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文獻參考資料。
3.《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之《黃庭堅和江西詩派卷》
本書匯集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和江西詩派研究方面的有關資料,為《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叢書之一種,由傅璇琮編撰,中華書局1978年版。
本書分上下二卷,卷上為黃庭堅資料匯編,卷下為江西詩派資料匯編。黃庭堅名入江西詩派“一祖三宗”之列,實即江西詩派的主要宗主;此外,黃庭堅也是北宋著名詞人之一。故本書將他單獨列為上卷。卷下所編江西詩派資料,首為江西詩派總論,次列江西詩派詩人,大體依南宋劉克莊所作《江西詩派小序》的次序,并加上陳與義與曾幾二人。除黃庭堅之外,江西詩派詩人共計27人,依次為:陳師道、韓駒、徐俯、潘大臨、潘大觀、三洪(洪朋、洪芻、洪炎)、夏倪、二謝(謝逸、謝薖)、二林(林敏功、林敏修)、晁沖之、汪革、李彭、三僧(饒節、祖可、善權)、高荷、江端本、李、楊符、王直方、呂本中、陳與義、曾幾。凡有關詩人之生平事跡、逸事趣聞、作品之評論考證、傳播接受等方面的資料,皆予以輯錄,除詩歌評論之外,其他評論文、詞、書法等方面的資料,也酌加采錄。資料的匯編,大體皆依時代先后排列。同一資料,牽涉到兩人或多人者,視其重要與否,或一見,或互見,無有定規。本資料匯編涉及宋以來歷代各種圖書典籍五百四十余種,有關黃庭堅和江西詩派研究方面的資料大體網羅殆盡,為研究者提供了十分翔實豐富的文獻參考資料。書中附有編引書目,以備檢索。
4.《李清照資料匯編》
本書為《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叢書之一,由褚斌杰、孫崇恩編撰。中華書局1984年版。
全書依時代先后為序,輯錄宋以來歷代有關李清照生平事跡和作品評論方面的資料,內容十分豐富。在廣收博取的原則下,本書對資料的輯錄亦有所選擇,大體以年代早出、文獻可信、足資參考者為主,凡年代較晚、輾轉祖述而無甚新意者,則汰而不錄。由于李清照的生平和創作與其父李格非、其夫趙明誠關系密切,故有關李格非、趙明誠的某些著錄和資料,亦擇要輯錄。本資料涉及歷代文獻二百余種,見所附“引用書目”。
5.《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之《陸游卷》
本書由孔凡禮、齊治平編撰,中華書局1962年出版。陸游是南宋時代最著名的愛國詩人,也是宋代詩壇上的高產作家。歷代讀者既喜愛陸游的作品,對陸游的生平和創作也做出了不少探索和研究。本書搜集從南宋至清末有關陸游作品評述和研究方面的資料,以及對陸游生平事跡的記載和考證方面的資料。全書的體例主要按引用各書作者的時代先后排列,有些作者的時代難以查考,則按大致生活年代予以處理。有些資料由于相互轉述以致陳陳相因,為避免重復,一般只收錄前出者。
書末附陸游本人論詩文的有關撰述,包括文36篇、詩70首,有助于加強研究者對陸游文學觀念的了解和認識。
6.《楊萬里范成大研究資料匯編》
本資料為湛之編撰。原名《楊萬里范成大卷》,為《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叢書之一種,中華書局1964年初版。1985年重印,為稱引方便,故改換書名。
本資料為楊萬里、范成大二人資料的合編,故分兩部分編排。全書依宋元明清的朝代順序,匯編歷代有關楊萬里、范成大的生平事跡和作品評論方面的資料。以詩評資料為主,也酌錄有關文、詞、書法等其他藝術創作方面的評論資料。全書共引用書目二百余種,以宋代文獻資料居多,其中包括楊萬里、范成大友人所寫唱酬之作。書末附有范成大佚文篇目,亦可資參考。
7.《詞話叢編》
這是由唐圭璋先生編輯的一套重要的詞學資料叢書。全書共錄有宋以來至民國初期的詞話著作85種,其中宋代11種,元代2種,明代4種,清及近代68種。在所收詞話的范圍上,該書大抵以言本事、評藝文為主,至于詞律、詞譜、詞韻諸書以及研討詞樂之書則概不錄入。在所收詞話的來源上,該書有采自叢書、采自全集和附見詞選三種情況。此外專家詞集,或卷首附有時賢詞話者,或詞后附有名流評語者,則擇其有精言可采者一并錄入。又因該書為專論詞者,故前人所作詩詞雜陳的詩詞話概不錄入。在所收詞話的底本上,該書采用有精校本、增補本、注釋本、罕見之珍本4種。此外該書于通行之刊本,無論精粗,皆網羅無遺;時賢新論,亦一并錄入。
書前有長洲吳梅和南昌王易所作二序以及該書總目,吳序稱該書“洵詞林之巨制,藝苑之功臣矣”,認為編者的《全宋詞》“與此編兼行,不尤為詞林之盛事哉”;王序則稱該書“匯說詞之巨觀,將欲羽翼風騷,恢張翰墨。集茲狐腋,腆彼侯鯖。紹讎校于劉、班,擴傳箋于毛、鄭”。
本書初編本匯輯歷代詞話凡60種,于1934年自印出版;后增補詞話25種,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增訂版。
8.《唐宋詞集序跋匯編》
這本詞學資料由金啟華、張惠民等人合作編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編者認為詞集的序跋是詞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中可知道詞集的流傳與刻本情況,也可知人論世,全面了解作者,還可了解前人對詞人評價問題;詞集的序跋,常常是詞的評論,可彌補詞話的不足,和詞話相輔而行。鑒于詞集序跋的這些好處,故編此書。該書把唐宋(包括金代)人的詞集序跋,按別集、總集、選集先后排列。詞集的作者次序,則按時代先后排列。書末附有《歷代詩余》所附《詞話》,為了閱讀的方便,所以把康熙所寫的《歷代詩余序》放在詞話的前面。全書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別集,共收162家唐宋(含金代)詞人別集的序跋,每種別集的序跋少則一兩篇,多則數十篇,如周邦彥詞集的序跋凡15篇,秦觀、辛棄疾的詞集序跋凡20篇,張炎的詞集序跋凡26篇,而姜夔的詞集序跋則多達36篇,資料極為豐富。第二部分為總集、選集,共收45部,其中關于《花間集》《中州樂府》的序跋資料最為豐富。序跋多為時人或稍后人所作,也有后人或近人所作。全書包羅萬象,資料翔實周全,是研究宋代詞人及其詞作的必備參考資料。
9.《詞籍序跋萃編》
這是繼金啟華等編《唐宋詞集序跋匯編》之后出現的另一種匯輯詞籍序跋的詞學資料,由施蜇存主編,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資料室策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此書比金啟華等《唐宋詞集序跋匯編》規模更宏大,資料也更豐富,其范圍不局限于詞集(總集、別集)文本之一隅,而是包括各種詞學典籍的序跋,時間也超越于唐宋兩代,囊括宋以后元明清各代。全書分為10卷,共錄1042篇詞籍序跋文章。卷一到卷七為歷代詞別集序跋。其中卷一為唐、五代詞別集序跋,錄入從《輯校李翰林詞集跋》(劉毓盤作)至《李珣瓊瑤集輯本跋》(王國維作)的序跋文章共38篇。卷二至卷四為宋詞別集序跋。其中卷二錄入從《輯宋徽宗詞跋》(曹元忠作)至《漱玉詞輯本題記》(趙萬里作)的序跋文章共136篇;卷三錄入從《筠溪樂府一卷提要》(《四庫全書總目》)至《校補斷腸詞跋》(況周儀作)的序跋文章共176篇。卷四錄入從《跋劉叔安感秋八詞》(劉克莊作)至《章華詞跋》(況周儀作)的序跋文章共168篇。卷五為遼金元詞別集序跋,錄入從《輯校遼宣懿皇后集跋》(劉毓盤作)至《谷響詞題記》(周泳先作)的序跋文章共84篇,并附錄《輯校高麗人詞跋》(劉毓盤作)1篇。卷六為明詞別集序跋,錄入序跋文章共57篇。卷七為清詞別集序跋,錄入序跋文章共96篇。卷八、九為總集、選集序跋。其中卷八錄入序跋文章共125篇;卷九錄入序跋文章共85篇。卷一○為詞話、詞譜、詞律及其他序跋,錄入序跋文章共76篇(詞話序跋51篇,詞律詞韻序跋12篇,詞譜詞調序跋9篇,雜著序跋4篇)。這些序跋文章內容涉及不同傳本的校勘評騭、源流系統的溯源論證、格律聲韻的辨證校訂和作品的鑒賞品評,可謂精粹豐贍。從廣集歷來詞評這一意義上,本書正可補唐圭璋所編《詞話叢編》之闕,是詞學研究的又一里程碑式的重要參考書。
10.《宋代詞學資料匯編》
這本宋代詞學資料匯編由張惠民編輯,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有感于宋人詞學思想、宋代詞論資料不為人所深知,為了讓人窺其全貌,遍撿耳目所及之宋人詩話、文集、筆記,廣泛地搜羅其有關詞論之作,抄錄零星詞話,終成斯編。宋代詞學資料,原先只有唐圭璋先生所輯《詞話叢編》(修訂本)收宋人較成片段的詞話11種,及《宋詞紀事》1種。1986年編者求學于南京師范大學,與同窗學友一起編寫《唐宋詞集序跋匯編》,其中宋人作序跋篇數一百有余,極具理論價值。
全書共分兩大部分:“詞話拾零”和“序跋集萃”。作者廣收宋人文集、詩話、筆記,抄錄零星詞話,故謂之“詞話拾零”,以補唐圭璋先生《詞話叢編》之未及。又于《唐宋詞集序跋匯編》之中選出宋人所作序跋加上宋人詞篇自作小序,而成“序跋集萃”部分。首編“詞話拾零”之錄自詩話部分,大致以郭紹虞先生之《宋詩話考》考訂之年代為先后。“詞話拾零”又分詩話類和筆記類兩大部分,其中共錄詩話26家,筆記類69家。筆記部分有取自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之《宋代筆記叢書》者,大致依作者先后而編排;錄自文淵閣《四庫全書》者,為方便讀者翻檢覆按,則悉依原書之次序。次編“序跋集萃”部分,基本依《唐宋詞集序跋匯編》本順序,而略有增補和調整,并注明版本出處。“序跋集萃”也分兩部分:詞集詞作序跋和詞作題序,其中詞集詞作序跋118篇,詞作題序187家。詞作題序,均錄自唐圭璋先生所編《全宋詞》《全金元詞》,次序不變,注明冊數頁碼,以便讀者之檢索。本書雖題名“宋代”,但唐與五代論詞文字數則,彌足珍貴,故一并收錄;而金之于宋,地分南北國為異名而實則同時,在文學史上宋金自是一體不容異觀,故對金代詞學資料也加以采錄。全書資料充實,是研究宋詞之重要參考資料。
11.《詞林紀事》
此書由清張宗編輯,屬于“紀事體”或“本事類”的詞學資料。全書共22卷,輯錄歷代詞林本事或掌故,凡唐詞1卷、五代詞1卷、宋詞17卷、金詞1卷、元詞2卷,涉及詞人共422人。全書除卷一九專收宋代女詞人本事之外,其余大體以詞人之時代先后排列次序。所錄詞人附有生平事跡、軼聞、詞作及其本事或評論。而征引本事,間有考證,搜羅資料甚為豐富,所加按語,亦多精辟之論。是書三易其稿乃成,引用書目達395種之多,所引用書皆注明出處,但不盡忠實原文,多隨意增刪。所征引本事,有的不直錄宋人載籍,而轉引明清人詞書,故訛脫差誤之處甚多。書前有乾隆四十三年陸以謙序,書后有張嘉谷跋。
此書的版本有乾隆刊本、道光乙未(1835)重刊本。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用涉園張氏刻本校訂重印,成都古籍書店1982年復印。
12.《宋詞紀事》
這是由唐圭璋先生編輯的一本宋詞紀事資料。書前有吳梅序和作者自序。作者有感于宋人詞話失傳,又鑒于明清人所著詞話多剪裁節取、不盡依宋人書籍原文,因而編寫本書。
該書效仿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清張宗《詞林紀事》及葉申薌《本事詞》而作。葉書剪裁舊文,不注出處。張書依詞人時代先后,排比分卷,最為整齊,雖注出處,但不盡依原文,且任意增刪原文,致失本來面目;征引本事,不直取宋人載籍,而據明、清人詞書入錄;書前人評語,或掇拾詞題,以充篇幅。張氏葉氏二書,錯訛較多。唐圭璋先生此書則多引宋賢撰著,明清記載移錄殊鮮,且少加案語;薈集原文,不加增損,一言一字,可以覆核;補苴遺逸,多前人未及,張皇幽渺,殫見洽聞。全書按時間順序,始自蘇易簡,共錄278家,后有無名氏作品49家,編排體制先簡單介紹作家生平經歷、所任官職,后選錄其一首或數首詞作,摭拾有關創作本事及軼聞趣事。作者輯錄力求全面、完整、真實,還其本來面目,不加案語或少加案語。凡詞作無本事者,咸擯弗采,故卷帙雖簡,而事實獨豐。該書輯錄宋詞創作本事,以宋證宋,對宋詞研究頗具史料參考價值。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
13.《宋詩紀事》
此書為清厲鶚輯撰,全書共100卷,是繼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之后裒輯宋代詩歌及其創作本事規模最宏大的一部著作。
據厲鶚序稱,因有感于“前朝諸公剽擬唐人太甚,凡遇宋人之集,概置不問,迄今流傳者,僅數百家,即名公巨手,亦多散逸無存,江湖林藪之士,誰復發其幽光”,于是利用揚州小玲瓏山館馬氏藏書,從宋人文集、詩話、筆記以至山經、地志等各種珍秘典籍中鉤稽發掘宋詩作品及有關資料,編撰成集。雖名為“紀事”,但從全書體例來看,實際上是一部宋代的詩歌總集。對于宋詩研究來講,本書具有豐富的資料價值。全書共收錄宋代詩人達3812人之多,每一位詩人之后,大多附有簡略的小傳,綴以評論,并標示作品的出處,輯錄有關的本事,既是一部規模較大的宋詩文本總集,也是一部輯錄較廣的宋詩資料匯編。其不足之處在于,對有些詩人的作品在取舍上不盡允當,以至掛一漏萬;此外還有一些具體的疏誤,如失考重出、錯移誤植、刪改原作等。
此書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整理出版,書后附有四角號碼人名索引和姓氏筆畫檢字,讀者檢閱十分方便。
14.《宋詩紀事續補》
此書為續補清厲鶚《宋詩紀事》及陸心源《宋詩紀事補遺》之作,由孔凡禮輯撰。
作者從我國后來發現的珍本秘籍(如《永樂大典》殘卷)、方志、譜牒等資料中進行爬梳,輯錄厲鶚《宋詩紀事》、陸心源《宋詩紀事補遺》漏收的詩人凡一千五百余人,按先后順序編為30卷,分成上下兩冊。編者主要繼承了厲鶚、陸心源的編撰宗旨,仍以網羅遺佚之詩為主,所收宋詩作者上自五代入宋之詩人,下至宋亡入元之遺民。有姓氏可考的作者皆有小傳,小傳大多注明出處(與所錄詩作出處相同者則不注),小傳內容包括姓名、字號、謚號、籍貫、主要仕歷與著撰,有的還注明登第年代及生卒年。其中“釋道”、“婦女”、“宗室”、“無名氏”等類按時代先后排列,不立專卷,而立“無時代”、“神怪”、“謠諺”等專卷。書中紀事文字或直接引用原文,或撮要大意,在有訛異的詩作之后還附有對作者及其詩作的考訂。
本書作為《〈全宋詩〉研究資料叢刊》中的一部,由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出版。
上一篇:隋唐五代文學·隋、初唐詩歌·詩格漸高的武后、中宗詩壇
下一篇:遼金元文學與地域文化·遼金元時期地域文化生態與文學創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