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考工記》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關于手工藝的科技專著。此書與幾乎與它同時出版的《墨經》代表了先秦時期科技結構的兩種可能的發展方向。《考工記》作為古代科技文獻,是實際生產技術和有關科學知識的總結;《墨經》則多為純科學理論。《考工記》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與《周禮》同罹焚禁之厄,至西漢廣求遺書時重新問世,《周官》原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6篇,當時“冬官”闕佚,“取《考工記》以補之。”(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二書遂合而為一。至此《考工記》躋身經部。關于此書的年代及作者,歷代頗滋異說。鄭玄、孔穎達以為西漢人作,賈公彥、王應麟以為秦以前人作;江永以為東周時齊國人作。郭沫若對江永舊說辯證補充,確認此書“實系春秋末年,齊國所紀錄的官書。”(《考工記的年代與國別》)今本《考工記》全文約7100字,記錄了當時官營手工業中的30個工種。因后世散佚、增衍,現存25個工種,分別記述了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設色之工、刮摩之工、摶埴之工,對春秋以前手工業生產發展的狀況作了較全面的記述,是中華民族科技文化發展史的寶貴資料。作者以述而不作的儒家倫理,遵循天時、地氣、材美、工巧四原則,以及嚴格的質量管理制度,將各工種有機地組成一個整體。歷代對此書多有注釋之作。其中徐光啟《考工記解》、戴震《考工記圖》較著名。英國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多次稱引《考工記》中的內容,對其制車、兵器、樂器、建筑、水利等方面均有論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要求我國提供《考工記》現代漢語譯本,以便轉譯成聯合國通用的六國文字(中、英、法、俄、西班牙和阿拉伯文)版本的《考工記》。
上一篇:《美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茶經》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