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的文獻·清代戲曲文獻·清代戲曲作品的發現與著錄
早在清代,一些雅好戲曲的士人已陸續撰有若干曲目著作,如黃文旸的《曲海目》①、支豐宜的《曲目新編》②、姚梅伯的《今樂考證》以及《樂府考略》《傳奇匯考》①《傳奇匯考標目》等,不過這些著作傳至清末,已鮮為人知。20世紀以來,戲曲研究第一人當屬王國維先生。王氏于浩瀚的群書中細加搜輯,撰寫了第一部研究戲曲作家作品的著作——《曲錄》(1908)。
王氏《曲錄》凡6卷,計收宋元明清戲曲作家208人,作品2196種。其中清人雜劇82種,清人傳奇作者姓名可考者437種、不可考者372種②,見于《禁書總目》屬清人作者4種,共813種。此書在著錄曲目時,于每一目下序列作家生平履歷及前人有關評語,這一體例與姚燮《今樂考證》相同。不過,姚氏之作雖然成書在先,傳世卻晚;因此,《曲錄》并非模擬前人,而就其采擇范圍而言,也遠較姚氏深廣。可以說,《曲錄》是當時收錄最為完備的一部戲曲目錄學著作。只是由于王氏主要精力在于考索宋元戲曲史,所以《曲錄》中關于清代作品搜羅不豐,且著錄頗多訛誤。其中一些錯誤,在今天看來,已經屬于一種常識性的。例如,將吳偉業《通天臺》《臨春閣》歸入傳奇,將歸莊的《萬古愁》、嵇永仁的《揚州夢》歸入雜劇等等。
王氏《曲錄》及其曲學,首開風氣之先。此后,隨著近人對戲曲的日漸關注與多方搜尋,清人有關戲曲目錄學的著作開始陸續為世人所知,反過來又促進了20世紀初戲曲目錄學研究工作的展開。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曲海總目提要》的整理刊印與《今樂考證》的發現與影印。
1928年,大東書局排印《曲海總目提要》③。該書實系《樂府考略》與《傳奇匯考》殘本的整理本,不以朝代分卷,僅大致按時代先后排序,凡46卷,考訂元明清戲曲劇目685種,除去重復之《元宵鬧》一種,實得684種。有關清代部分大都收在卷一九以后。據武進董康自序,董氏先于北京廠肆中購得抄本《樂府考略》四函,“文多與匯考同,而強半為匯考所不載”;后來又在上海借抄得盛氏愚齋藏《考略》32冊,這兩種“乃一書而失群者”,互相比核,得曲目約690種。當時,董氏以此曲目與《揚州畫舫錄》所錄黃文旸《曲海總目》所收1013種相較,所佚止三分之一;遂誤認為《考略》即《曲海》所據之藍本,并將《考略》依《總目》排比纂錄,厘為46卷,鍥印行世,并仍命名為《曲海》。是書紹介所收劇目情節梗概,考證其故事來源,間附作者生平,并作簡單評述;雖未免訛誤之處,卻頗足珍視,只是其中所收劇目以明代為主,有關清代部分尚屬簡略。
稍后,清姚燮(梅伯)《今樂考證》稿本發現,并由北京大學于1935年影印傳世①。這部著作共13卷。包括《緣起》2卷、《宋劇》1卷、《著錄》10卷。所錄始于宋,至清咸豐間,凡作家512人,雜劇、傳奇作品2066種,道光、咸豐時流行的地方戲劇目若干,并摘錄諸家對其中一些作品的評語。《今樂考證》撰作時間晚于《樂府考略》《傳奇匯考》諸書,從而錄有大量清人(包括與姚氏同時諸人)的雜劇與傳奇,這兩部分不僅為《曲錄》所未收,而且當時所謂搜羅戲劇最富的學者也不完全知道。正是因此,《今樂考證》一影印面世,便引起了各方面對清代戲曲的關注;而姚氏從明清人文集中輯佚曲目,這一方式同時也給后人輯佚曲目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當時,南北學人在廣泛搜集劇本的同時,也紛紛展開了劇目的輯佚與著錄工作。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孫楷第。孫氏對戲曲目錄的整理略遲于小說。1934年底,孫氏開始為《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撰寫小說戲曲類提要①。從這一年到1937年夏,兩年多時間內,共寫出一百八十余種古典小說、三百三十余種古典戲曲及部分有關著述的提要。這已完成的部分不過只達到了孫氏當初預想的三分之一。后定名為《戲曲小說書錄解題》,于1990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其中戲曲收入在后三卷中。孫氏所讀曲,多罕傳之稀本,尤多無名氏之作,其中清曲由清初丁耀亢《化人游》四種等一直錄至晚清羅梅江《紅雨綠雪樓三種曲》②,所錄頗詳。
此外還有吳梅《曲海目疏證》(1914)③、鄭振鐸《西諦所藏善本戲曲目錄》(民國影印作者手稿本)④《巴黎國家圖書館之中國小說與戲曲》(1927)《元明以來雜劇總錄》(1934)、應飛《中國戲劇書目》(附作家表,《戲劇》第2卷第6期,1931年5月)、馬廉《大連滿鐵圖書館所藏中國小說戲曲》(1932)、戴望舒 《愛斯高里亞爾靜院所藏中國小說戲曲》、向達《瀛涯瑣志——記牛津所藏中文書》(1935,其第三節記小說戲曲)、伯英(即北嬰、杜穎陶)《曲海總目提要拾遺》(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版,考訂《曲海總目提要》未收之劇目62種,計747種)⑤、王芷章《北平圖書館藏升平署曲本目錄》(中華書局1936)⑥、劉修業《海外所藏中國小說戲曲閱后記》(1939、1940)、周越然與齊如山、傅惜華《日本現存中國善本之戲曲》(《中國文藝》第1卷第4—6期,1939.12—1940.2)《北大圖書館善本藏曲志》(《文學集刊》第1輯,1943年9月)、王古魯《日本所藏的中國舊刻小說戲曲》(1943)、葉德均《曲目鉤沉錄》(1949)①等等。
有清一代,關于同時作家作品的著錄或失于簡略,或失于訛誤。自王國維《曲錄》問世以來,人們開始利用各種新途徑重加搜佚,或別作私人著錄,或補訂考訛舊作,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前人的不足。在此基礎上,并出現了專門考訂清代戲曲文獻的著作,如葉德均《清代曲家小紀》②、嚴敦易《清人戲曲提要》③等。
另外,有關古典戲曲的梨園舊抄本開始被大量發現,只是未能引起應有的重視。這些抄本的來源主要來自于兩大名伶,一是懷寧曹春山,一是無錫陳金省,所藏整本散出,達兩千余種之多。曹氏所藏后來轉歸商務涵芬樓,盧前曾應邀從事清理,并撰有《讀曲小識》(商務印書館1937)④;陳氏所藏為其后人所售,歸梅氏綴玉軒和程氏玉霜簃所有,傅惜華曾據之撰有《綴玉軒藏曲志》(《戲劇叢刊》第4期,1935年10月),并編有《國劇學會圖書館書目》(北平國劇學會1935)⑤。后來,又通過杜穎陶等人進一步整理紹介,這些舊抄本才逐漸為世人所知。
可以說,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學界掀起了一個清劇搜集與著錄的高潮,在各種形式的訪書札記的基礎上,小說戲曲目錄學逐步建立。有關清代劇家劇作的研究也逐步興起。如王芷章《腔調考原》(雙肇樓圖書部1934)⑥《清代伶官傳》(中印書局1936)⑦,天柱外史 《皖優譜》 (世界書局1939)①等等。
新中國成立以后,有關戲曲的目錄學進入了全面的整理中,清代部分也不例外。富有代表性的首推傅惜華、莊一拂等人。
傅惜華自20世紀50年代末起,開始全方位地整理元明清三代的雜劇、傳奇目錄,并先后撰成《元代雜劇全目》(作家出版社1957)《明代雜劇全目》(作家出版社1958)《明代傳奇全目》(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清代雜劇全目》(作于196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清代傳奇全目》(未完成)。前四種均收入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戲曲史資料叢刊》之《中國古典戲曲綜錄》②。其中《清代雜劇全目》分清初時期雜劇家作品(上、下)、清中葉時期雜劇家作品(上、中、下)、清末時期雜劇家作品、承應戲叢編、開團場承應戲、月令承應戲,凡10卷,約一千三百種,其中有姓名可考者550種、無名氏作品750種。該書所錄清代雜劇部分不僅較之前賢王國維《曲錄》已增益了數倍,而且也遠遠超過后來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匯考》所載。后附《清末至建國前雜劇簡目》《引用書籍解題》《作家名號索引》《雜劇名目索引》。是書于每一目下,均列舉其“名目”、“版本”、“存佚”、“現藏之地方”,有姓名可考者則列有“作家小傳”,是研究清代雜劇者必備的參考書。其單行本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匯考》于198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書是莊氏在其早年著作《古今雜劇傳奇存目》(1942)的基礎上修訂增補、并重加排序而成③。以宋元南戲、雜劇、傳奇為序,各體又以斷代為序,共收入戲文三百二十余種、雜劇一千八百三十余種、傳奇二千五百九十余種,共四千七百五十余種。清代部分計雜劇152人329種、無主名者20種、傳奇173人1116種,無主名者明清共590種。于每一目下,考訂作者、版本、概述內容及來源影響,并對前人之訛誤隨加訂正。書后附有《征引有關戲曲資料舉要》《作家名號索引》《戲曲名目索引》。
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于1997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以傳奇發展之脈絡分生長期、勃興期、發展期、余勢期4個時段,凡7卷。清代作品主要收錄于發展期(清順治九年至康熙五十七年,1652—1718)、余勢期(康熙五十八年至嘉慶二十五年,1719—1820),共198人479種,其中佚名作者94種。另有部分見于勃興期。是書之特點,在于每一目下,對作者、版本、情節、本事等都有詳盡的敘述,并綜合各家著錄,議論其得失。
李修生主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于1997年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是書收現存宋元至清中葉雜劇、傳奇1500種左右。清代部分總計870種,其中傳奇179人345種、佚名作者144種,雜劇96人304種、佚名作者77種。是書以年代為序,以雜劇、南戲傳奇別類,于每一目下,均介紹其作者、故事淵源、內容提要、前人議論、舞臺影響、主要版本等。
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主編《中國曲學大辭典》1997年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這部辭典編著最晚,在廣泛排比綜合前人成說的同時,又積極吸收近期的研究成果,所集文獻資料在目前來說,最為詳備。其中,所錄清代、近代雜劇448種、傳奇601種,總計1049種。
另外,葉德均《祁氏劇品曲品補校》(1955)、羅錦堂《中國戲曲總目匯編》(香港,1966)《中國叢書綜錄》(中華書局1961,清有傳奇229種、雜劇186種)周妙中《江南訪曲錄要》(《文史》第二輯,中華書局1963)《江南訪曲錄要(二)》(同上第十二輯,1981)、曾永義《清代雜劇概論》①所附《清代雜劇體制提要及存目》,于清代戲曲均有所著錄,也都可供參考。
因清乾隆以來,花部漸盛,不少學者也紛紛致力于花部曲目的著錄,解放后,更大規模地展開了地方戲曲曲目的整理與地方戲曲作品的匯集①。而有關晚清以來的傳奇雜劇作品,卻很少有人關注。以上曲錄著作在著錄清代作品時,也提及晚清民國的傳奇雜劇,但除傅惜華《清代雜劇全目》外,無論就時間范圍而言,或是就數量本身而言,所錄都頗為有限②。
其實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阿英就已開始著手整理晚清民國戲曲曲目,所撰《晚清戲曲小說目》(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在其“晚清戲曲錄”部分,著錄傳奇54種、雜劇40種,共計94種。不過,此書“所收戲曲,以出版在晚清者為限,略及民初”,而且,由于當時“晚清戲曲總數,雖為時不久,已無法統計,搜集齊全,更非易事。本書所錄,以已收得者為限,僅知其名者不錄”。因此,阿英所著錄的晚清民國戲曲曲目尚十分有限,就數量而言,尚不及后來的《清代雜劇全目》等幾種曲錄。
近來,臺灣學者梁淑安、姚柯夫《中國近代傳奇雜劇經眼錄》(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專門搜集并著錄近代傳奇雜劇。此書對“近代”作了嚴格的時間斷限(確定在1840至1919年之間),并以編著者親自看到(“經眼”)的劇本為限;另外,而將所見1919年以后的傳奇雜劇作品、諸家曲目著錄而未及寓目的劇目列入附錄,以為補充。全書正文共著錄170種,附錄著錄五四以后作品46種、未及寓目作品45種,共計261種。
華南師范大學左鵬軍博士近年來也致力于近代(晚清民國)戲曲曲目的搜集、整理與研究,在前人基礎上又增益新見作品約五十多種,不過,作者將近代之下限定于1949年①;并綜合諸家所錄指出,自1840年至1949年間,產生的傳奇雜劇約在600種左右,其中傳于后世、今天仍可見到者當在500種左右②。
注釋
① 清黃文旸撰,一卷。存李斗《揚州畫舫錄》卷五轉載本,及《銷夏錄舊五種》所收無名氏重訂本。《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七冊以“銷夏舊錄本”為底本,題名《重訂曲海總目》。② 1921年,古書流通處印行陳乃乾編《曲苑》,收入清人支豐宜《曲目新編》。后收入《集成》第九冊。① 有清抄本,民國間上海書室石印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影印本。② 此書較早版本有1909年廣東番禺印本、1940年上海商務印書館 《王忠愨遺書》本、增補曲苑本。此數字系據中國文史出版社《王國維文集》卷二收錄本統計而得。胡適在《曲海總目提要》(大東書局版)序中,稱王氏曲錄收入“宋金雜劇院本977種,元雜劇有主名的496種,明雜劇有主名的156種,元明雜劇無主名的156種,元明雜劇無主名的266種,清雜劇83種,傳奇清以前387種,清815種。共3180種”,與今通行本略有不同,不知何故。③ 另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1992年天津古籍出版社據1928年大東書局本影印本。① 除稿本與影印本外,通行本尚有《集成》第十冊本。① 20世紀30年代,日本之東方文化事業委員會利用日本退還我國之庚子賠款為經費,提出編撰一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計劃。這一計劃構成了孫楷第的廣泛收集與梳理小說戲曲資料、并確立小說戲曲目錄學的直接動因。② 目錄中作《敬壽碑》一卷、《逍遙亭》一卷、《三緣報》一卷。③ 后收入王衛民編《吳梅戲曲論文集》,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年版。④ 分雜劇、傳奇、曲選三部分,其中收清雜劇30種,傳奇約190種。⑤ 《拾遺》系伯英據《傳奇匯考》輯錄而為大東書局版《曲海總目提要》所未收或釋文差別較大的若干條,匯集成書。1959年再版時,又加補充,定名為《曲海總目提要補編》。⑥ 此書分三卷,上卷為雜劇,中卷為傳奇,下卷為亂彈。① 主要取材于詩、文、詞集、詩話、雜著、方志、書目、小說、戲曲諸書,且所錄主要集中于未見諸著錄者及無傳本者,故不少均稱罕見。收入葉德均《戲曲小說叢考》,1979年版。② 收入葉德均《戲曲小說叢考》,1979年版。③ 是書系嚴氏研究清代戲曲的札記,涉及近四十種戲曲,簡括其內容、考訂其本事、序列其版本等等。收入嚴氏《元明清戲曲論集》,中州書畫社1982年版。④ 收錄明清傳奇約五十種,介紹其版本、牌調、腳色、本事等,間錄其曲文。⑤ 此書凡三卷,據《揚州畫舫錄》《燕蘭小譜》之成例,歸戲曲為花雅二部,另以音樂、韻學、彈詞等別歸為其他類。⑥ 本書主要論及西皮、二黃及清朝流行諸種聲腔的淵源、變遷及興衰,兼考清乾隆年間13位京劇名伶。⑦ 本書據升平署檔案,著錄乾隆以來至宣統時“內廷供奉”之演員、樂師及檢場、管箱等。① 凡六卷,分引論和生、旦、凈、丑、場面五類。輯錄清乾隆以來有關安徽籍昆劇、京劇藝人的資料。② 另外,傅惜華還編有《子弟書總目》和《北京傳統曲藝總錄》。③ 連載于《戲曲》第1卷第1、2、4、5期,1942年1—5月。① 收入作者《中國古典戲劇論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5年版。① 例如,解放后,展開了廣泛挖掘地方戲曲的運動,在此基礎上,先后出版了《京劇叢刊》(50冊)《京劇匯編》(160冊)《中國地方戲曲集成》(14卷),各省市陸續整理了各種地方劇種的劇目,如評劇、漢劇、秦劇、桂劇、婺劇、天沔花鼓等,并編印了有關的選集,如《湖南戲曲傳統劇本》等等。個人所撰則有陶君起《京劇劇目初探》(中國戲劇出版社1963)等等。由于地方曲目非本文紹介之重點,暫不加詳細說明。② 傅氏一書于卷六“清末時期雜劇家作品”著錄159種,附錄《清末至建國前雜劇簡目》著錄78種,全書著錄近代雜劇共237種。傅氏在著錄時,不論存佚,也不論經眼與否,但以求全為首務,因此,所錄數量較豐,基本反映了近代雜劇的發展。①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匯考》所附“近代部分”也收錄至1949年。② 參見作者所撰博士后出站報告《晚清民國戲曲研究》(未發表)第25頁。該論文是在其博士論文《近代傳奇雜劇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進一步擴充而成,后者第九章“新見劇本介紹與有關史實考辨”序列其新見近代傳奇雜劇13種頗詳,并對近代曲家曲目做有若干考辯,可供參考。
上一篇:明代文學·明代詞曲·明詞
下一篇:清代文學·清代戲曲·清代戲曲的分期及發展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