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的內容·明代八股文·八股文的淵源
明代的科舉考試沿唐宋之舊而直接受到元代的影響。元代的科舉考試,開始從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里出試題,程朱理學也成為答題依據的標準。據《明會典》卷七七《科舉·科舉通例》,洪武二十四年(1391)定下文字格式:“凡作四書經義,破承之下,便入大講,不許重寫官題?!薄睹魇贰みx舉志》說:“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蓋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边@段話是對“制義”體制非常簡要的概括:一是“代古人語氣為之”,即為古圣賢立言,這是內容方面的特點;一是“體用排偶”,這是形式上的特點。
但明初科舉會試中式之文,尚無八股之法。顧炎武指出:
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于成化以后。股者,對偶之名也。天順以前,經義之文,不過敷演傳注,或對或散,初無定式,其單句題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樂天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弘治九年會試,《責難于君謂之恭》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責難于君”四股,中是過接二句,復講“謂之恭”四股。復收二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原注:亦有聯屬二句四句為對,排比十數對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其兩扇立格(原注:謂題本兩對,文亦兩大對),則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之法,亦復如之,故今人相傳,謂之八股,若長題則不拘此。嘉靖以后,文體日變,而問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謂矣。
——《日知錄》卷一六《試文格式》
大致而言,八股文的基本結構是由破題、承題、起講、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幾部分組成,此外還有一些補充性的結構如入題、出題等。所謂的八股其實只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①。不是每篇八股文都具有八股,八股文其實也是結構形式多種多樣,絕不是“八股”所能概括的。事實上,八股文的結構變化相當復雜,真正恰好是“八股”的八股文并不具有普遍性。由于“八股”之名過于坐實,以至讓人顧名思義誤認為“八股文”一定有八股,這也是八股文之所以被批評為機械陳腐而缺乏變化的原因之一。其實,歷來八股文的選本與評點對于八股文很少進行明確的分段,并標明段落之名,這正說明八股文的結構并無明確的規定。
關于八股文的起源,有各種說法:1. 唐代墨義說。如梁杰、周以清《四書文源流考》(收入吳蘭修《學海堂集初集》卷八)。2. 宋代經義說。如鄭灝若、侯康、楊懋建的《四書文源流考》(同上)。3.儒家注疏說。如茅坤《復王進士書》(《茅鹿門先生文集》卷六),又如臺灣鄭邦鎮博士則認為八股之淵源就是四書及朱子集注①。4.駢文說。如阮元《書梁昭明太子<文選序>后》(《揅經堂三集》卷二)。5. 曲劇說。如焦循之說(見《易馀籥錄》卷一七)。此外劉師培《論文雜記》、盧前《八股文小史》中也提出相近看法。6.平話說。如黃侃在《中國文學概談》九《唐宋間作平話者》所說②。7.律賦說。如清人汪之昌《四書文緣起》(《青學齋集》卷二五),此外如周以清《四書文源流考》(收入吳蘭修《學海堂集初集》卷八)、瞿兌之《駢文概論》之十六“律賦與八股”也特別指出八股與律賦之關系。8. 試帖說。如毛奇齡《唐人試帖序》(《西河集》卷五二)、臧岳《應試唐詩備考》皆持此說③。9.唐宋古文說。如王闿運《王志》卷二(《湘綺樓詩文集》),又如陳德蕓《八股文學》第一章之二“緣起”有“源于唐宋古文”之說(《嶺南學報》第6卷第4期)。此外,還有其他說法,如尚镕認為《韓非子》的《內儲說》《外儲說》是八股之源(《持雅堂文集》卷五《韓非子跋》),又如日本學者鈴木虎雄在《賦史大要》中,提出八股文與宋代文賦的句式有關等。
八股文淵源說法之紛紜正說明八股文文體的復雜性。關于八股淵源的說法都是從其文體特點的不同側面去研究的: 從考試文體的源流看,就有八股源于墨義說與經義說;從其語氣語體而言,則有源于《四書》及集注之說;從八股文之對偶形式的源流看,就有八股源于駢文說;從八股所闡釋的思想內容和形態看,就有八股源于儒學注疏說;由于八股文有代言語氣的特點,故有八股源于曲劇說、源于平話說;從八股股數的起源看,又有源于律賦說;從八股講究義法看,則有源于唐宋古文說。當然,八股文畢竟是一種科舉文體,從科舉文體的淵源來看,說八股文源于宋代經義是比較近于事實也比較近于文體本質的說法,這也是學術界普遍比較認可的看法。
八股文這一文體的確綜合和融化了古代許多文體的特點。清人江國霖《制義叢話序》說八股文文體與其他文體有相通處:“制義指事類策,談理似論,取材如賦之博,持律如詩之嚴?!?梁章鉅《制義叢話》卷首)今人金克木也說:“八股文體兼駢散,繼承了戰國策士的言論,漢魏六朝的賦,唐宋的文,而以《四書》為模范。分析八股文體若追溯本源就差不多要涉及全部漢文文體傳統。”“八股文是漢文的文學語言和文體形式凝聚的樣本,和表意的孤立字形的漢文書面語密不可分?!薄皬慕洉焦盼?,駢體(對偶)詩(律詩)詞(上下闕),甚至曲子、小說,都可以照八股分析結構,查出八股發展的來源。”①此外,就傳統文體內部而言,八股近于傳統文體中“論”、“說”、“解”、“原”等一類論說文體。而就考試文體而言,八股之近源是宋代的經義,遠源則可追溯到漢代的策問與對策。六朝以后策問的內容從時事政務擴大到經義,所以策問文體對宋代的經義以及明清的八股文等考試文體的形成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注釋
① 諸家對八股命名不一,如崔學古稱為“起股”、“虛股”、“中股”、“后股”,見其所著《少學》,載《檀幾叢書》卷九。這種名稱之不一,正說明官方沒有統一規定。①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第29頁(導師曾永義,1987)。② 《蘄春黃氏文存·黃侃量守廬文選鈔》第69—70頁,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③ 見陳伯海主編《唐詩匯評》下冊第3329頁,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① 啟功、張中行、金克木《說八股》第92頁、第122頁、第129頁,中華書局1994年版。
上一篇:先秦兩漢文學與史學·先秦文學與史學的情緣
下一篇:世族與魏晉南北朝文學·關于世族與文學研究的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