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耳
【出典】 《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說者曰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唐·張守節《史記正義》:“皇甫謐《高士傳》云:‘許由字武仲。堯聞,致天下而讓焉,乃退而遁于中岳潁水之陽,箕山之下隱。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潁水濱。時有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游,欲聞求其名譽。污吾犢口。”牽犢上流飲之。許由歿,葬此山,亦名許由山。’”
【釋義】 傳說堯時高士許由,不愿接受堯將天下讓于他的請求,又認為堯請他出仕的話,有污自己的耳朵便洗耳于潁水。后世以“洗耳”作為潔身自隱厭聞利祿的典故。
【例句】 ①巢許在高潁,陶唐不得臣。九州尚洗耳,一命安能親。(李華《詠史十一首》其三1586)作者感慨世人熱衷仕宦。這里借稱頌許由作為反襯。②聞道鶴書征,臨流還洗耳。(孟浩然《白云先生王迥見訪》1627)這里以許由比擬王迥,稱贊他一心隱居,不應征聘。③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李白《古風》其二十四1674)這里說今世沒有許由式的不慕祿利之人,無人能分辨圣賢與盜賊,借以表現對權貴的抨擊。④舉觴酹巢由,洗耳何獨清。(李白《山人勸酒》1690)這里借以反襯對四皓出山輔佐太子的稱頌。⑤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齊餓死終無成。(李白《笑歌行》1721)這里借以反襯自己因憤世而愿及時行樂的思想。⑥歸時莫洗耳,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買名。(李白《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其二1797)這里借以表示:希望裴氏不要為虛名而歸隱不出。⑦何以洗我耳,屋頭飛落泉。(白居易《香爐峰下新置草堂印事詠懷題于石上》4746)這里用許由洗耳事,言新置草堂適于自己隱居。⑧薄世臨流洗耳塵,便歸云洞任天真。(汪遵《箕山》6955)這里以“洗耳”點明所詠,贊美許由。⑨今日歸寒山,枕流兼洗耳。(寒山《詩三百三首》9101)作者退歸寒山,不問世事,這里以“洗耳”為喻,自敘遠世隱遁的生活。
上一篇:沃洲
下一篇:渥洼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