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的文獻·清代詞曲文獻·清代民間小曲集
清代的小曲,坊間刻本不可勝記。《曲學大辭典》列三十余種。今擇各時期數種簡述之。
《新鐫南北時尚絲弦小曲》 無名氏輯。收錄百余曲。乾隆初蘇州王君甫刊刻本。
《新鐫南北時尚萬花小曲》 無名氏輯。收錄近兩百曲。乾隆九年北京水魁齋刊刻本。
《霓裳續譜》 顏自德輯。收錄六百余曲。乾隆六十年北京原文茂齋刊刻本;集賢堂重刻本;1959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明清民歌時調叢書》排印本。
《粵風》 李調元編注。收錄粵地(今廣西一帶)民歌百余曲。乾隆年間綿州李氏萬卷樓初刻、嘉慶年間重校本。是編以清初吾淇輯《粵風續九》(今佚)為藍本,合“睢陽修和原輯”之《粵歌》、“濠水趙文豪原輯”之《瑤歌》、“東樓吳代原輯”之《苗歌》、“四明黃道原輯”之《僮歌》為一冊四卷。卷一《粵歌》為漢族民歌;余三卷為少數民族民歌,李調元用漢字標音,并加注釋。
《馬頭調雜曲集》 無名氏輯。收錄近百曲。嘉慶年間抄本。
《時興呀呀呦》 無名氏輯。收錄140曲。嘉慶年間抄本。
《時調小曲叢鈔》 無名氏輯。收錄江浙民間傳唱小曲近五十首。嘉慶年間抄本。
《時興小唱叢鈔》 無名氏輯。收錄北方民間傳唱民歌近三百曲。嘉慶年間抄本。
《粵謳》 招子庸輯著。收錄嘉、道年間粵地民歌及部分招子庸等文人創作之擬小曲,計120首。有道光年間刻本,民歌年間港、澳有翻印本,上海華通書局馬碧漪編輯本。
《白雪遺音》 華廣生輯。編錄主要為山東兼及南北之民歌七百余曲。輯成于嘉慶九年,刊行于道光年間。全書收入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民歌時調集》。
《京都小曲鈔》 無名氏輯。收錄百余曲。道光年間抄本。
《俚曲鈔》 無名氏輯。收錄吳語民歌數十曲。道光年間蘇州抄本。
《時興雜曲》 無名氏輯。收錄北方民歌近二百曲。道光年間抄本。
《蘇州小曲集》 無名氏輯。收錄時蘇州傳唱民歌百二十余曲。咸豐年間抄本。
《百萬句全》 無名氏輯。收錄百六十余曲。咸豐年間抄本。
《馬頭調八角鼓雜曲》 賈水恩選輯。收錄晚清北京傳唱民歌數十曲。光緒元年抄本。
《四川山歌》 無名氏輯。收錄四川民歌三十余曲。光緒年間四川刻本。
《送郎歌》 無名氏輯。收錄四川民歌百數十首。光緒年間四川東林堂刻本。
《萬曲選錦》 無名氏選編。系從清代各地小曲文本中選錄而成。歷時從乾隆至光緒;跨地從京都至湖廣等,略可見清代各地民歌之流變。光緒年間刻本。
《南京調詞》 無名氏輯。收錄南京傳唱民歌數十首。宣統元年抄本。
《天籟集》 鄭旭旦輯。收錄浙江傳唱兒歌百余首。同治八年浙江書局刊刻本。
《廣天籟集》 悟癡生輯。收錄浙江傳唱兒歌二十余首。光緒二年上海書局排印本。
《北京兒歌》 無名氏選編。系從百本張、別野堂抄本選錄乾隆至光緒年間百余兒歌所成。光緒年間抄本。
“小曲”,從廣義之“散曲”文體言,即民間散曲,或者說,“散曲體”本來只不過是文人對民間小曲“文體”的雅化、格律化。故小曲自可納入“散曲文學”系統。但目前對民間歌曲的文獻整理,較對文人詩詞的整理差距甚遠。新中國成立以來,只有《明清民歌時調叢書》、《明清民歌選》甲、乙集、《明清民歌時調集》等幾冊部頭不大的專書。對古代民歌的研究,雖不乏其人,但至今未成氣候。實際上,我們今天所稱的“散曲體”,北曲主要是元代北方“小曲”的文人化;南曲則是元明(主要是明中葉后)南方小曲的文人化。而文人化后的“散曲”調牌,其實只是當時“小曲”中的一部分而已,大量的小曲仍在民間傳唱,即使已經“文人化”的調牌,在民間仍以自己的方式傳唱,并沒有因擴散到文人層而消失。故一些“似乎”是“后來”的民間曲調,與“似乎”是“前代”的文人散曲的同名曲調,文體樣式往往不一樣,說明民間歌詞的“文體”是活潑多變的,其隨民間“活”的口語、“活”的音樂之進展而變化。故經過一段時間后,民間歌曲又以新的歌詞樣式出現在文人面前,被一些有興趣的文人效仿,如果文人普遍采用之,并加以規范化、格律化,一種新的文人韻文體就又告產生。中國古代文人詩、詞、曲文體的發生和形成,在根本上都當作如是觀。這是我們看了清民間歌辭文獻后的第一個感悟。
其二,民間小曲大率為情歌。這也許是事實,但也不排除與收集輯錄者的偏好有關。如果將明、清文獻中的小曲作一比較,可以大略看出:雖然其主體皆為情歌,但明人收錄的小曲內容比清人收錄的小曲豐富而廣泛。明人收錄的民歌中有涉政治題材,有帝王、“山人”、商賈、小地主等社會眾生相,然在清人記錄的小曲中卻難得一見。此“偏好”的產生,原因當然有若干,但有一點似乎是最直觀的:與明中葉后的文人文學相比,清文人文學中的“風情”題材日漸萎縮而蒼白,而小曲則成了宣泄的渠道之一,故清文人作小曲者不多,而小曲的輯錄、傳抄和刊行卻在清中葉后的全國各地興旺發達。
其三,清代之小曲與文人散曲恰成一個明顯的反差。如果說明人散曲與小曲在內容上、文學方式上有著若干相通、相似的話,清人則正相反。小曲的真情、質樸、暢朗、率直、風趣、調皮,無不與清文人散曲形成強烈的對比,由此可見“正統”文化與民間文化在情感內涵、情感方式、思維邏輯、行為習慣等方面的種種不同。而從民間小曲中研究清代民間的社會習俗、行為風尚、民間的人格觀念、民間的人際交往等等,以此反窺“文學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和差異,從而進一步理解和探究民間文學“敘述話語”的構架與特色,是今日學界還沒有認真、深入開展的工作。
上一篇:清代文學·清代詩文文獻·有關清代詩文集檢索與介紹的工具書
下一篇:隋唐五代文學·隋唐五代文學與歷史文獻·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