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學(xué)的文獻(xiàn)·隋唐五代文學(xué)與歷史文獻(xiàn)·佛藏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后,給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學(xué)均造成極大的影響和變化。隋唐五代是佛教日益中國本土化的時期,有關(guān)著作的數(shù)量極其巨大。漢譯佛經(jīng)的興盛發(fā)達(dá),各宗論說的深密獨造,理論思辨的精密深遠(yuǎn),釋典注解的準(zhǔn)確周詳,因明、頌讀的廣為世知,都在隋唐五代文學(xué)發(fā)展中產(chǎn)生過很大的作用。僅就史傳類著作來說,也有許多重要典籍是這一時期的文史研究所不可或缺的。在此只能舉其大端:1.僧傳。別傳有彥悰《唐護(hù)法沙門法琳別傳》(《大正藏》本)、慧立、彥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華書局1983),足以代表唐代傳記文學(xué)的最高成就。總傳有道宣《續(xù)高僧傳》(《大正藏》本)記梁陳以來至唐高宗前期的僧人事跡;宋初贊寧撰《宋高僧傳》(中華書局1987),則十之九五為唐五代僧人傳略。2.燈錄。禪宗譜系類著作,唐代已出現(xiàn),但系統(tǒng)總匯的,則以南唐靜、筠二禪僧合撰的《祖堂集》為最早。此書中土不傳,也未入藏,韓國藏有古本,影印行世很晚(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書中記曹洞、溈仰二系較詳,閩中禪派較多,其他派系稍略,與作者立場有關(guān)。書中引錄了大量歌偈,又保存了許多口語,對文學(xué)、語言研究極重要。宋初道原《景德傳燈錄》(《四部叢刊三編》影宋本)是宋修五燈中最早的一部,記南北禪門各家譜系較周備,也引用了數(shù)量可觀的語錄和偈頌。稍后李遵勖作《天圣廣燈錄》(《卐續(xù)藏經(jīng)》本),增補(bǔ)了一些晚唐五代的禪僧事跡。南宋僧道原合此二書及另三部燈錄,編為《五燈會元》(中華書局1984)一書,舊時流傳很廣,但對各種燈錄均有較多刪略。3.語錄。以《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最重要,記六祖慧能生平和講論,敦煌本最近原始,后世流行的契嵩、宗寶本已多經(jīng)改竄。神會、希運、義玄、義存等名僧也有語錄留存。南宋賾藏主編集《古尊宿語錄》(中華書局1994)收錄唐宋禪師語錄,其中有唐五代臨濟(jì)、曹洞兩系的多種語錄。4.行記。是記錄旅行經(jīng)歷的作品,唐四部書中甚少見,僧人有幾部留傳。最有名的是玄奘弟子記其師西行經(jīng)歷的《大唐西域記》(中華書局1985年季羨林等校注本),于行歷各國都有具體的記錄描寫。圓照的《悟空入竺記》(《大正藏》本)則記錄了中唐僧人的西行遭遇。日本僧人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校點本,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年白化文等校注本)、《行歷抄》(《大日本佛教全書》本),新羅僧人的《往五天竺傳》(中華書局1994年張毅箋釋本),所記多為在唐所見,也有重要價值。5.目錄。佛典目錄區(qū)分名類,編修精審,存留下來的隋唐目錄也多達(dá)十多部。較具代表性的,一是隋代費長房的《歷代三寶記》(《大正藏》本),是梁、唐間最重要的內(nèi)典目錄。二是智昇的《開元釋教錄》(《大正藏》本),其對佛典考證詳悉,類例明審,被后世推為楷模。三是圓照《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大正藏》本),編次較蕪雜,但保存的代、德兩朝史料極豐富。6.其他。還可以舉出許多,如道世《法苑珠林》(《四部叢刊》影明本)編錄佛教事類,保存了許多因果報應(yīng)的小說故事。感應(yīng)類傳記有許多種,以將佛法靈通為旨要,但也多具小說雛形。道宣《廣弘明集》(《四部叢刊》影明本)《集古今佛道論衡》(《大正藏》本)重在保存佛道論辯資料,但也包含了宮中談?wù)撝C謔的珍貴記錄。玄應(yīng)、慧琳先后作《一切經(jīng)音義》(玄應(yīng)書有《海山仙館叢書》本,慧琳書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日本獅谷本),對了解唐代佛典語意和世俗辭語都可資參考。
上一篇:清代文學(xué)·清代詩文批評·詩譜文法方面的新探索
下一篇:魏晉南北朝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