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文學的文獻·魏晉南北朝詩文研究文獻·元嘉文學研究文獻·顏延之
顏延之字延年,祖籍瑯邪臨沂,生于東晉簡文帝太元九年(384),卒于宋孝武帝孝建六年(456)。生平事跡見《宋書》本傳及季冰、繆鉞、蔣祖怡、曹道衡、沈玉成等學者之學術成果①。《隋書·經籍志》著錄《顏延之集》30卷,久佚。明人綴拾遺文,輯為1卷。嚴可均輯文38篇,逯欽立輯詩27篇,代表作為《五君詠》《北使洛》等。在元嘉文學乃至整個南朝文學發展過程中,顏延之所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都還有進一步研討的余地。因為他是南朝文風演變的一個重要環節,可惜過去未給予足夠的重視。顏延之的文章在當時及后世都曾產生過重要影響。從現存作品看,他的文學成就主要還不在詩歌方面,而是他的辭賦及散文創作。辭賦的代表作是《赭白馬賦》,收在《文選》中而成為顏延之的代表作之一。駢文如《陶征士誄》《陽給事誄》《祭屈原文》《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宋文帝皇后哀策文》等并見于《文選》收錄,可以想見這些文章在齊梁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蕭統編《文選》,收錄作品最多的作家是陸機,其次是謝靈運、曹植、江淹,再后就是顏延之。在這五人中,謝靈運的文章沒有收錄一篇,所錄者皆為詩,說明他主要是以詩歌聞名,而顏延之的文章卻收錄了6篇。與他相近的還有任昉,主要是以文章取勝。從這種選錄篇目來看,謝靈運與顏延之一樣,他們的創作,主要是繼承了魏晉時期潘岳、陸機等人開創的典雅的文學傳統,講究雕琢字句、鋪陳排比的形式美,使文學語言增加了色澤和光彩,因而開啟了“文多經史”的風氣,以致“文章殆同書鈔”(鐘嶸《詩品》語)。劉宋元嘉時代,這種文風占據了主導地位。正因為如此,顏延之與謝靈運齊名,當之無愧。只是后人,包括年輩稍晚一點的鮑照、湯惠休等人,往往忽略了他們兩人不同的文學貢獻,總是用詩歌標準來衡量顏延之與謝靈運的優劣。顯而易見,顏延之不像謝靈運那樣善于細致地觀察自然,對山水詩有特殊貢獻。顏延之的詩似乎總是離不開典故,總是恪守傳統規矩,較少創新。如果就詩歌創作而論,這種評價確實是符合實際的。但是,若以文章論高低,謝靈運就不是顏延之的對手了。有關其詩文研究可以參看黃水云《顏延之及其詩文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9)、陳美足《南朝顏謝詩研究》(文津出版社1989)等。
注釋
① 季冰《顏延之年譜》,載《清華周報》第40卷6期及9期;繆鉞《顏延之年譜》,見《讀史存稿》,三聯書店1963年版;蔣祖怡《顏延之評傳》,見《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續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曹道衡《論顏延之的思想和創作》,見《古典文學論叢》第4輯;沈玉成《關于顏延之的生平和作品》,見《西北師大學報》1989年4期。
上一篇:魏晉南北朝文學·魏晉南北朝詩文研究文獻·北朝三書·顏之推和《顏氏家訓》
下一篇:先秦兩漢文學與出土文獻·出土文獻與文學研究方法·“二重證據法”與新證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