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元文學的內容·遼代文學·遼代的散文·遼代的散文和佛教
遼代文化長期處于低級重復和原始積累狀態,直到中期以后文學之事始為隆盛。遼代文學在發展過程中,和佛道儒三教以及經學密切相關。大致的關系是儒教為用,道教為輔,佛教為主,就是說佛教在遼代人的宗教信仰中具有主流性,對于文學發生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傳統的眼光來看,經學一直是文學之本,但在遼代并不占先。①
(一) 佛教和社會。佛教的散播改變了遼人原先的只為生存的初級文化方式。一批批新剃度的沙彌成為契丹民族某些宗系的第一代文化人,遼代文壇不少“作家”便是這些和尚、尼姑。遼代的非僧侶作家亦大部分好佛,佛教的典實、語匯、精神也豐富了他們的寫作。從現存的文本看,最長的詩是寺公大師的《醉義歌》,最大的詩群是玉石觀音唱和詩碑,最大的詩人是好佛的遼道宗皇后蕭觀音,作品數量最多的也是有關佛教的文字。
(二) 佛教生活的文學反映。遍布全國各地的近百萬佛子占有大量的莊園財產,享受著俗人的供奉和“施舍”。他們的主要活動是文化活動,反映這種活動的就是文。今存《全遼文》中,大部分文字皆是沙門所撰,內容有寺碑、經幢,還有墓志以及有關佛經體會的文字。
(三) 佛教徒的文化素養。佛教雖然不提倡習文,但進入空門以后一般皆須習字能文,至少能背誦理解一定程度的佛教經典,因此,佛教徒必須有文化修養。佛寺就是文化所在,它們勾織出帶有社會意義的佛教文化。對于佛教徒的文化修養,《妙行大師行狀碑》中提出了怎樣當和尚的二十一條,從服裝、行為舉止、人際關系、文化學習、生活方式等方面規定了具體的要求。
(四) 佛心和文心。佛教強調修行悟道,把佛寺看成清靜之所。遍布天下的佛寺大多處在名山勝川,風景優美,占環境之先;即使在鬧市之中,也注意布置得異常清雅。和尚們講究心的純潔,注重領悟和感受,還往往借助想象的力量,在有無之間達到精神上的滿足。文學的深層審美結構就是思與境諧的神韻境界,天人合一是最高的審美理想,往往通過外部環境的描述,意象的構建,體現心靈之趣和自由之情。感受是審美主體的重要活動,因此,詩文之心和佛徒之意往往會產生共振和切合,也就是說具有共同性。《全遼文》卷六《創建無垢凈光法舍利塔記》說:“實謂理亹亹而文彬彬,玄奧貫于群宗。”把文與理與佛相提并論可以說是一種高明的提示和指認。
注釋
① 詳見黃震云《遼代文史新探》之《論遼代的宗教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上一篇:遼金元文學·遼代文學·遼代的韻文·遼代的北語詩
下一篇:遼金元文學·遼代文學·遼代的韻文·遼代的語誓謠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