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元文學的內容·遼代文學·遼代的韻文·遼代的語誓謠諺
生活的藝術化和情緒化直接導致了歌謠的產生,而歌謠又在一定程度上記錄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遼代的歌謠不僅僅是勞動的抒情歌謠,內容比較豐富,現實性和比喻的運用是遼代歌謠的基本特征。遼代最早的歌謠是童謠。《遼史》卷七一《后妃傳》云:“后簡重果斷,有雄略。嘗至遼土二河之會,有女子乘青牛車,倉卒避路,忽不見。未幾,童謠曰:‘青牛嫗,曾避路。’蓋諺謂地祗為青牛嫗云。”遼太祖建元之時稱帝、天皇帝,而稱太后述律氏為地皇后、應天大明地皇后,以示奉天承運。而在契丹人的歷史傳說當中就有白馬青牛的夫妻傳說,本是自己民族的圖騰。至此,再把這一神話具體落實到耶律阿保機和述律氏身上,再現天作之合的理想。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強化統治,神化自己。述律太后是位文武全才的巾幗英雄,從隨耶律阿保機征戰,到耶律阿保機死后都積極參與政治,進而主持國政。《遼史》卷七二說:“太后顧李胡曰:‘昔我與太祖愛汝異于諸子,諺云:“偏憐之子不保業,難得之婦不主家。”我非不欲立汝,汝自不能矣。’及會議,世宗使解劍而言。”這是條關于教育的諺語,和儒家的教育思想具有承繼關系,也體現了遼代實用的思想原則。這些諺語已是經過提煉的社會生活哲理的警句。
《遼史》卷九九《蕭巖壽傳》出現的“以狼牧羊,何能久長”謠諺,是具有政治色彩的。狼顯然就是耶律乙辛,揭示了乙辛的兇殘性;而羊指蕭巖壽,表示了人們對他的同情和支持,對比鮮明。耶律乙辛當時權傾天下,人情洶洶,當時又有這樣的諺語:“寧違敕旨,無違魏王帖子。”(《文獻通考·契丹》)諺語成了政治的信息。
遼代的歌語謠諺中多直抒胸臆的作品。《隋書》卷八四云:“契丹父母死,載其尸深山,置大木上。后三歲往取骨焚之,酹而咒曰云:‘冬月時,向陽食,若我射獵時,使我多得豬鹿。’”不過,到了《新五代史》卷末《四夷附錄》和《契丹國志》中就發生了一些變化,由原來的散文體改成了韻文體,增加了季節特點詞句,這也就是說契丹人到了遼代,逐漸進入了詩化過程,因而原來的咒語成了歌謠。諺語也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某些現象。乾統五年(1115),女直(金)軍次陷黃龍府(今吉林農安),天祚帝率軍親征,結果大敗而逃,上京等地也相繼陷落。自天祚親征敗績,中外歸罪權臣、樞密使蕭奉先。于是,天祚與南面宰相,執政吳庸、馬人望、柴誼等參議,數人皆昏謬,不能裁決。當時國人諺曰:“五個翁翁四百歲,南面北面頓瞌睡;自己精神管不得,有甚心情殺女直。”遠近傳為笑端。有人聞于天祚,天祚亦笑而不悟。《全遼文》卷八九《楊佶傳》說,楊佶在重熙十五年六月為武定軍節度使,境內大旱,就任之時,境內突然下雨,百姓歌曰:“何以蘇我? 上天降雨;誰其撫我?楊公為主。”楊佶到任與當時的干旱逢雨沒有必然的關系,但楊佶到任以后為官盡職,在遼代是一名吏治較好的官僚。這大約也是民謠能夠流傳的原因。
遼代還有一些關于宗教的傳說。《遼代石刻文編·補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引《黃龍祖師銅像碑》說:“偷兒入山竊祖師像,至澗中,重不能舉,欲碎之。祖師大喝,響震崖谷,偷兒驚散。翌日,仍舁上山,一無所毀。”北方地域遼闊,道觀佛寺又都在深山,為了防止被人偷走,所以編出這個故事,雖然荒誕不經,警盜之意卻甚明。
上一篇:遼金元文學·遼代文學·遼代的散文·遼代的散文和佛教
下一篇:遼金元文學·遼金文學的文獻·文學理論批評·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