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學與社會文化·隋唐五代文學與幕府·文人入幕和詩歌創作
第一,使府文人的詩歌風尚。因為入幕文人是一群體,他們的創作常常表現為帶群體特征的文化行為。比如幕府文人的詩歌唱和以及與幕府相關的大量送別詩的產生就很能說明這一現象。1.使府文學創作中的一種形式——文人唱和詩的內容及其規模,說明使府文人的集體創作在繁榮地方文學創作、促進文學流派多元所產生的積極作用。使府唱和詩空間分布和時間排序說明了這樣的事實:安史之亂前,地方性的集體創作甚為少見;幕府中文人集體唱和的形式以大歷為始,漸次增多,而主要盛于南方;北方方鎮雖有一些重要文人入幕,除極個別例子,大多為個體的創作; 以方鎮或上佐為代表的幕府文人領袖在詩歌唱和中起了相當的倡導作用,但和地域環境相比,文人領袖的作用顯得次要一些;文人唱和的對象以地方風物為主;從階段性看,參加唱和的文人由松散到相對集中,大歷貞元時使府唱和吸收了大批游士和地方文人參加,其后漸變為以幕府賓主為主的唱和,使府唱和由松散的人員構成過渡為以幕府人員為主體相對穩定的文人團體,這就暗示相對獨立而穩定的文學流派的形成。2.以文人入幕出幕為主要內容的送別詩。從文化傳播的角度看,行人成了詩的傳播者,詩人的創作就不再局限于某一孤立的空間,使原來定點的詩歌創作得到廣泛的傳播,有了更為廣大的詩才競爭空間。送別詩具有的介紹或推薦的作用,使它具有明確的功利目的,此時詩在一定意義上已由抒情言志轉變為實用工具。
第二,文人入幕與盛唐邊塞詩??疾焓⑻莆娜巳肽坏膶嶋H,我們可以重新來檢討胡震亨以來關于盛唐文人入幕乃一時風氣的觀點。從上述的統計數字也可以看出,安史之亂以前,入幕人數很少,而且文化素質普遍不高,絕大多數還稱不上是文人,如高適、岑參者實為少見。因此說盛唐文人入幕非一時社會風氣而是個別現象,實緣于文人個性和經歷。通常對盛唐邊塞詩繁榮的時代風氣的解釋,遠不如個性經歷的解釋近于實際。這樣,我們會對高適、岑參入幕經歷及其詩歌做出重新評價,特別是岑參走到“絕域海西頭”,其精神勇氣讓人欽佩,可謂是唐代詩人探險家。他的入幕對他詩歌風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必須越過早期梁陳體的寫作經驗,塑造自己剛勁奇偉的風格;克服傳統邊塞詩模擬的陳規,不用樂府古題立題,根據內容自立新題,并致力于用七古的形式創作邊塞詩; 他敢于向同時代邊塞詩的優秀詩人挑戰,不再把邊塞詩僅僅看做反映邊地苦寒和對邊地戰爭的態度,而在邊塞詩中展現西北邊地的奇異風光、中亞的風俗人情,大大拓寬邊塞詩的表現領域。
上一篇:遼金元文學與宗教、哲學·宗教對元代文學的影響
下一篇:先秦兩漢文學與出土文獻·石刻以及其他題銘中的文學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