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文學的內容·漢代詩歌·文人五言詩
五言詩是我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它的發端可以追溯到《詩經》的個別五言句式①。春秋后期已有比較簡單的五言詩②,傳為秦始皇時的《長城謠》在形式上已經相當完整③。西漢時期的五言詩創作逐漸增多,東漢時期五言詩已經相當成熟,并成為樂府和文人詩歌創作的主要形式。其中以《古詩十九首》為代表的文人五言詩,更以其高度的藝術成就被后人所重視。它抒發了漢代文人的世俗情懷,表現了他們的生命意識,創造了一種新的詩歌典范。鐘嶸稱其“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一字千金”,劉勰也說它“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由此可見漢代文人五言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注釋
① 五言詩句起源于《詩經》,前人早有論述,如晉摯虞《文章流別論》:“古之詩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古詩率以四言為體,而時有一句、二句雜于四言之間。后世演之,遂以為篇……五言者,‘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之類是也。”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按《召南·行露》,始肇半章。”② 《國語·晉語二》載《暇豫歌》:“暇豫之吾吾,不如鳥烏。人皆集于苑,己獨集于枯。”此為春秋前期詩,四句中已有三句為五言。《左傳·定公十四年》載《野人歌》:“既定而婁豬,盍歸吾艾豭。”此為春秋后期詩,雖只有兩句,比較簡單,卻是一首完整的五言詩。③ 酈道元《水經注·河水注三》引楊泉《物理論》中秦始皇時民歌:“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拄。”這首詩語言簡練、生動,應該說是一首比較成熟的五言詩。
上一篇:明代文學與社會生活·戲曲小說的演進理路與明代社會的階段變化
下一篇:隋唐五代文學與社會文化·隋唐五代文學與藝術·文學與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