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xué)概念·骨力
古代與詩論相通的美學(xué)概念。《晉書·王獻之傳》:“羲之草隸,江左中朝莫有及者。獻之骨力遠不及父,而頗有媚趣。”此處“骨力”是指線條筆力的剛健遒勁,而不是纖弱婉媚。“骨力”用于詩文批評,是指文字表達的剛勁有力。劉勰《文心雕龍·風骨》:“捶字堅而難移,結(jié)響凝而不滯,此風骨之力也。若瘠義肥辭,繁雜失統(tǒng),則無骨之征也;思不環(huán)周,索莫乏氣,則無風之驗也。”可見,“風”是指“思”,“骨”是指“辭”。“風骨之力”,指“風力”和“骨力”。鐘嶸《詩品序》評:“孫綽、許詢、桓、庾諸公詩,皆平典似《道德論》,建安風力盡矣。”不滿于詩的“風力”不足,內(nèi)容如同說教。“骨力”指語辭的勁拔,則不言自明。思想內(nèi)容的特性是“動”,語辭形式的特性是“靜”,故“骨”常與靜態(tài)詞連用,如“骨勁而氣猛”,“風清骨峻”(《風骨》)等。“勁”、“峻”,顯示的是“力”,所以“骨力”是指語言的強勁挺拔,端直凝重。“結(jié)言端直,則文骨成焉”(《風骨》)。“端直”,體現(xiàn)的就是“骨力”。所謂“建安風骨”,是指建安詩歌不僅有“風力”,同時也有“骨力”。雅好慷慨是“風力”,梗概(義同“端直”)筆長則是“骨力”。劉楨詩剛勁挺拔,就深得“骨力”。胡應(yīng)麟說:“樂天才具泛濫,夢得骨力豪勁,在中、晚唐間自為一格。”(《詩藪》內(nèi)編卷五)“骨力豪勁”就是指文字表達的奇崛雄健,豪峻強勁。“骨力”與“風力”往往是密不可分的。無“風力”,“骨力”則易浮;乏“骨力”,“風力”則輕揚。詩意慷慨激昂,字有頓挫凝放,則無輕浮之失。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xué)研究·駱臨海集箋注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xué)概念·高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