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教育科舉·科舉制度
中國古代的統治者都十分重視治術人材的選拔工作,并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較嚴密而完備的制度,可以統稱為選考制度。
中國古代的選考制度幾經調整和變遷。西周以前,據說已有鄉舉賢能或鄉舉里選制度。春秋戰國時期盛行養士制度。秦朝實行了吏師制度。漢朝實行薦舉制度,或稱察舉制度。魏晉南北朝時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度,也稱九品官人法。隋唐以后改行科舉制度,經宋、元、明、清,至1905年止,延續1 300年之久??婆e制度對中國古代社會和教育的發展,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一般認為科舉制度創始于隋煬帝大業二年(606)。根據《舊唐書·楊綰傳》記載:“近煬帝始置進士之科,當時猶試策而已?!薄杜f唐書·薛登傳》也稱:“煬帝嗣興,又變前法,置進士等科。”正式設置進士科,實行以試策取士,改州郡推舉為州郡考試。這種按規定科目逐級考試選任官吏的辦法,就叫科舉(圖255),也稱開科取士??婆e制度與各種形式的選舉制度相比,有三個顯著的特點:第一,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更有效地由地方世族手里集中于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又滿足了庶族地主參與政權、尋求發展機會的欲望,擴大了統治集團的社會基礎;第二,把讀書、應試、做官密切聯系起來,為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開啟了獲取高官厚祿,享受富貴榮華,求得光宗耀祖的門徑;第三,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或克服了選任官吏只重品行、門第,忽視知識、才能的傾向和弊端。因此,科舉制度的產生,既有社會的或階級的原因,又有歷史發展和教育內在規律在起作用。
科舉制度大盛于唐朝。唐朝初步確立了科舉考試的程式,形成了較完備的制度。唐朝科舉考試的設科大致可分兩類:一曰??疲窗摧^固定的科目定期舉行考試;二曰制科,即出于朝廷臨時特需或某個帝王的個人好尚,不拘常格,專取非常之才,故也稱特科。??浦饕行悴琶鹘?、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六科,其中又以明經、進士二科為最盛,得才也最多,而進士尤受尊崇,得第也最難,故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諺語。制科名目繁多,不下60余種。所考試內容因科而異,一般是儒家經典、文詞詩賦、當朝時務政令等。考試方法常用的有5種:一為口試,當場問答。二為帖經。主考者選經書中一頁,遮蓋左右兩邊,只留中間一行,另裁紙帖蓋數字,令被試者將蓋住的字讀寫出來。要求熟讀死記經文。類似現今考試中所采用的填空題。三為墨義。主考者以經書命題,令被試者照經書簡單機械作答,例如:原題:“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所謂四者何?”對:“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謹對?!鳖愃片F今考試中所采用的簡答題。四為策問。主考者以經書命題,令被試者聯系當時政令時務撰寫短文作答,也稱時務策。類似現今考試中所采用的問答題或命題作文題。五為詩賦。以限定的格式、文體作詩作賦。這些方法,最初曾想全面考核考生的知識和能力,但不久便流于形式,變為僵死的程式。科舉應試者一旦得第,便倍受尊崇,讀書士子奔趨若鶩,許多人傾畢生心血于此途。唐太宗曾得意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摭言》卷一《述進士上篇》)趙嘏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苯衣洞饲楦鼮樾蜗蟊普?。科舉得第,榮崇太高,競爭激烈,弊端叢生,遂遭多方面的責難和批評。不過當時批評科舉者多為顯貴世族,他們力主“仍依古制”,目的乃在于維護顯貴子弟做官的特權,堵塞寒士入仕之門。但是,普遍指出科舉考試偏重詞章,浮華少實,通偽作弊,以圖僥幸,也的確切中科舉取士的弊端。
宋朝更重科舉,進一步擴大科舉及第名額,抬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并做了某些必要的改革,制度規程也進一步完備。規定應試者需在官學受教300日以上始得應舉,考試科目更突出進士科,考試內容和方法以經義為主,嚴密立法,改用糊名謄錄(密封試卷),以防舞弊和門第勢力干擾,使科舉制度對一般士子具有更強大的吸引力。宋真宗有一首《勸學詩》集中代表了這種意圖。詩曰:“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繪畫解人頤》卷一)結果提倡科舉愈甚,其弊端也變本加厲,防弊之法愈嚴,作弊之技益精,非但不能選拔出為天下國家所用之才,反而敗壞社會風氣,摧殘大批有為之士,遭到更多人的批評。王安石改革科舉不遺余力,結果事與愿違,他痛切地說:“本欲變學究為秀才,不謂變秀才為學究也。(《后山談叢》)南宋吏部尚書趙汝愚也上疏稱:“奔競之風勝,而忠信之俗微。亦惟榮辱升沉,不由學校,德行道藝取決糊名。工雕篆之文,無選修之志,視庠序為傳舍,目師儒如路人,季考月書,盡成具文?!?《宋史·選舉志》)。
元朝本不重科舉,初行科舉取士多為籠絡和吸引漢族知識分子為其效力,但不久也全力推行,并詳定程式,規定三歲一舉,每試三場,遂成定例。為適應其民族歧視政策,采用南北兩榜取士。蒙古、色目人為北榜,要求極低;漢人、南人為南榜,要求甚高。自元朝始,由于確定以程朱理學為正統思想,科舉考試遂以程朱理學家注釋的《五經》和朱熹的《四書集注》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對后世教育影響極大。
明朝科舉較前更盛,制度也更為周密,科舉對學校教育的影響也更為明顯,對讀書士子的思想控制也進一步加強。學校教育成為科舉考試的附庸,科舉考試成為讀書人的指揮棒。明太祖正式規定:“中行文武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毋得與官?!焙槲涫吣?1384)正式確定三年大比之制,即每隔三年舉行一次自下而上的考試。每逢子、卯、午、酉年秋季,舉行鄉試,也稱“鄉闈”或“秋闈”;每逢丑、辰、未、戌年春季,舉行會試,也稱“省闈”或“春闈”。整套考試分為四個步驟或階段,第一步為“郡試”,也稱“小考”,考選府、州、縣的俊秀諸生,中式者稱“秀才”;第二步為“鄉試”,將郡試考選的諸生,試之于省會,中式者稱“舉人”,舉人之第一名稱“解元”;第三步為“會試”,以各省考取的舉人,試之于京師禮部,中式者為“貢士”,會試第一名為“會元”;第四步為“廷試”,也稱“殿試”,會試取中之貢士,經皇帝親自策問,區分為一、二、三甲,發榜以序名次,第一甲只3人,順序稱狀元、榜眼、探花,第二、三甲各若干人。這些人都是得到金榜題名的人(圖256)。所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就是說得此殊榮為人生最大喜事。鄉試、會試、殿試均獲第一名者,被稱為“連中三元”,是最不易得之事。明代科舉考試最大的特點是采用八股文。八股文是一種以宋儒注疏的《五經》,特別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命題,限用 一定格式、體裁、語言、字數的應試文章,只準“代圣賢立言”,不得發揮己意。這是一 種禁錮思想、不務實學的僵死形式化的浮文虛詞??婆e考八股文,學校也教八股文。學校雖設經史科目,不過具文而已。生員埋頭于“程墨”、“房稿”等八股刻本之中,不知世上還有其他學問。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曾尖銳地抨擊了八股考試的危害:“天下之人唯知此物可以取科名、享富貴。此之謂學問,此之謂士人,而他書 一切不觀?!薄芭e天下而惟《十八房》之讀。讀之三年五年而 一幸登第,則無知之童子,儼然與公卿相揖讓,而文武之道棄如弁髦。嗟乎! 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率天下而為速成之童子,學問由此衰,心術由此壞”?!拔羧怂毷甓烧?,以一年畢之,昔人可須一年而成者,以一月畢之。成于剿襲,得于假倩,卒而問其所未讀之經,有茫然不知為何書者。故愚以為八股之害,甚于焚坑!”真是揭露得淋漓盡致。
到了清朝,科舉考試更加腐敗。讀書人連經書都不讀,直接把歷代文人應試之文搜集起來背誦若干篇,以應考試。有人還專門編印這類文稿供士子背讀,稱為“坊稿”、“闈墨”,類似現今的試題答案匯編,科場舞弊更加花樣翻新,作弊手段五花八門(圖257),如:賄買、鉆營、夾帶、槍替、割卷、傳遞、冒名、頂籍,無奇不有。有人將答卷寫好,夾在袖口里,藏在食品中,寫在衣服上。防弊措施也日益嚴密,軍警監守考場,入考場搜遍全身及衣物,更令試子更衣沐浴,試卷糊名謄錄,軍警押送,但終究防不勝防。統治者多次采取各種應變措施,仍是治標不治本。這標志著封建制度日趨沒落,選拔人才的辦法也走進了死胡同。終于在1906年,科舉制度被廢除了。
科舉制度經隋、唐、宋、元、明、清六朝,歷1 300年之久,其中既有優點也有局限??婆e制度比較好地解決了中央集權與調動地方和個人積極性的矛盾,但助長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不良社會風氣和投機僥幸心理,以致產生種種鉆營舞弊之惡習;科舉考試將讀書、應試、做官聯系起來,使培養人才與選任人才結合一起,但導致了科舉控制教育,使學校變成了科舉的附庸;科舉考試克服了單純以品行、門第取人的偏向,但未能實現以知識能力取人,“任人唯賢”,反而把士人引向死讀書、背教條、務抄襲的死路;科舉考試建立了統一的考試內容、標準、程序、步驟和方法,但滋長了形式化、教條化、呆板僵死的弊病。所有這些流弊的總根源主要不在考試制度本身,而在日趨沒落的社會制度。沒有良好的的社會制度,就不可能有科學合理的選任人才的制度和辦法。當然,人才的選任是個十分復雜的問題,例如:在選拔人才時如何處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關系;如何調動個人的積極主動性,又能應國家之急,服從國家需要;如何使人才培養與人才選拔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如何兼顧品行、知識、能力等全面要求;如何使考試標準化,而又避免呆板僵化,克服形式化、教條化,等等。由于歷史的局限,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不可能對這些問題作出 十分完美的解答。但是在科舉制度的發展演變過程中,為解決這些問題做過種種嘗試,為后人提供了豐富的經驗教訓,可以使人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或借鑒。
上一篇:傳統文化·中國民俗·禁忌
下一篇:傳統文化·書法篆刻·秦漢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