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古玩器皿·玉器
玉是一種礦物集合體。按照現代礦物學的分類,可分為“軟玉”和“硬玉”兩類。軟玉是由透閃石、陽起石組成的玉石總稱,有很強的堅韌性,其硬度在莫氏硬度6~7度之間。在中國又分白玉、青玉、碧玉、黃玉和墨玉等品種。硬玉是由鈉、鋁的硅酸鹽礦物組成,其硬度可達莫氏7度,中國又俗稱翡翠。此外,像瑪瑙、水晶、青金石、綠松石、孔雀石、南陽玉、岫玉等由其他礦物成份組成的礦物,中國傳統上也稱之為玉,即所謂“石之美者”的美石。玉器便指由上述礦物為原料制成的器物。在中國歷史上,軟玉一直是主體用材。硬玉則很晚才出現。
中國在世界上享有“玉石之國”的美譽。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便發現了玉石的品瑩之美,并用其制作裝飾品、禮儀用具和生產工具。此后,歷經周秦漢唐以至明清,綿延不絕,形成了悠久的制玉工藝歷史和鮮明的時代風格。在新石器時代的諸多原始文化遺址中,均出土有精美的玉器,其中尤以遼西 一帶的紅山文化和東南沿海的良渚文化最為引人注目。在良渚文化的貴族大墓中盛行用玉器隨葬,最多者 一墓竟達200余件(組),種類包括玉琮、璧、鉞、鐲、冠狀飾及鳥、魚、龜等20余種。這些玉器制作精良,造型復雜,雕琢手法以陰線刻為主,包括淺浮雕、半圓雕、鏤空和圓雕等。尤其是由細如毫發的陰線組成的繁密圖像,已頗有微雕的效果,令人嘆為觀止。琮(圖349)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制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每件玉琮上都雕有神人獸面像,足見這些玉器的主體功能是表示對神的崇拜。同一時期,北方的紅山文化也出土了一批淡黃和綠色的玉器,種類有龍形玉玦、勾云形佩、三連璧、魚、鳥、鸮、蠶等,雕刻粗獷簡約,別有一番韻味,尤為突出的是玉龍的普遍發現引人注目。地處海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也曾出土有玉鏟、玉璇璣、玉臂環和玉制人面,在后來當地的龍山文化發現有玉刀、玉鳥和獸面紋玉錛。這里的玉器形態規整、制作細膩。在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中一直有著使用玉裝飾品的傳統,普遍發現有璜、玦、璧、管等玉飾,在后來當地的石家河文化甕棺中出有雕刻精細的玉人面、玉獸面、飛鷹、龍形飾、璜、蟬、環、鑿等。近來在長江下游的安徽含山縣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時代的玉器、瑪瑙和水晶制品,包括有站立的玉人、玉虎、玉龍、玉勺、刻紋玉片及其他形態各異的裝飾品。其中一件玉龜制作相當別致,其背甲、腹甲分開、中間夾一刻有八角星、圓環和12個箭頭形花紋的長方形玉片。出 土時放在死者胸部,這一組玉器及神奇有序的花紋圖案引起有關學者的高度興趣,并進而推測它們有可能就是遠古的洛書和八卦。此外,在臺灣省卑南新石器時代遺址曾出 上有玉制的多環獸形玦,在圓山文化還發現有雙立人頂一獸的玉制飾件,顯然帶有東南亞一帶的風格。總之,考古發現顯示,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已初步蘊含了后世的宗教、道德觀念,并與政治、權力和等級身份發生了密切關系。
夏代的二里頭文化中多次發現有玉制的戈、刀、鉞、圭、璋、瑗和柄形器,顯然大都是由兵器和工具演化來的,在工藝制作上已相當精美。商周時期的玉器多具有象征性和裝飾性,無論器形、圖案,還是工藝都比夏代有明顯進步。代表性突出的有仿銅玉簋、跪坐玉人、陰陽兩性合體玉人等。商周時期的玉器有大量形象極生動的動物玉雕。從超自然的龍鳳,具神怪色彩的怪獸、怪鳥,到現實世界的虎、象、魚、鳥、鸚鵡、鷹、鸮、鶴、蟬、燕、牛、羊、龜、兔、熊、馬等等,內容十分龐雜。這些動物造型精細準確,形象逼真,通身飾隱起的雙勾紋。商代晚期出現俏色玉器,如安陽小屯出土的玉鱉,以紫褐色玉皮為背甲,四肢、腹部則為白色,構思精巧。西周中晚期的玉器已形成另一種風格,造型洗練夸張,線條流暢自然,強調特征,但缺少立體形象(圖350)。總體看,夏商周三代的玉器以淺雕、浮雕等平面雕居多,但在殷墟出土的玉器中,圓雕已占有一定比重。其中婦好墓出土的10余件玉雕人像,對研究商代的社會生活、人種、服飾等均是很寶貴的資料。
春秋戰國是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從春秋晚期開始,玉器發生了比較明顯的變化。玉器上的花紋由簡單向繁密的方向發展,并流行隱起的渦紋,器物顯得圓潤豐滿。最近,在河南三門峽市上村嶺發現春秋初年的虢國墓地一號墓,出土了一組完整的 玉覆面飾,包括用玉制成的眉、目、鼻、口、耳各部位的玉片和在額頭、兩頰、唇、下顎等部位的玉片,玉片邊緣都有暗孔,可用線連綴于絲織物袝上,覆于死者面部。這一發現對認識后來漢代玉衣的形成和演變提供了重要線索。戰國時,新疆和闐玉大量進入中原,這為玉器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鐵器的廣泛應用,極大地促進了工具的改進和琢玉技術的進步。加之經驗的積累,藝術思潮的變化,使得戰國玉器制作更為精細,其花紋形態也與以前截然不同。這一時期玉器中最精美者當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河南輝縣固圍村魏墓祭祀坑和河北平山縣中山王墓出土的器物。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多節玉佩,為一長達48厘米的大型練飾,為迄今所見戰國玉器中工藝難度最大的。再如中山王墓出土的墨玉大帶鉤、固圍村出土的大玉璜都堪稱這一時期玉器的珍品。戰國玉器中最常見的是玉璧(圖351)、龍形佩、虎形佩及少量的圓雕和容器。在紋樣上流行蒲紋、蠶紋、谷紋和乳丁等。特別是使用玉器鑲嵌的工藝更加普遍。戰國玉器的風格是精雕細琢、生動傳神,在藝術構思、表現手法和工藝技術上都表現出很高的造詣,在中國玉器工藝史上占有輝煌的一頁。
秦漢玉器繼承了戰國傳統。但在器物種類和組合上又有較大改進。同前一時期以精細見長的風格正相反,漢玉講究雄渾豪放,極有氣魄。具體還表現在器表隱起處常用細如毫發的陰線雕飾以增強立體感,這 一技法對后世治玉產生了深遠影響。再就是漢玉中高浮雕、圓雕和鏤孔的表現手法增多,拋光技術也大有長進。漢玉大致分為四類: 一類為禮儀中使用的、即“六瑞”,包括璧、琮、圭、璋、琥、璜六種玉器;第二類為葬玉,指專用于保護尸體的玉器,如玉衣、九竅塞、玉含和握玉(圖352);第三類為裝飾品,如玉佩類實用品;最后 一類為浮雕和圓雕的藝術品。河北滿城漢中山靖王夫婦墓的玉器完整地反映了西漢時王族用玉的規格和種類。漢玉中的精品有漢元帝渭陵附近所出鏤空羊脂玉仙人奔馬、玉熊、玉鷹等圓雕,廣州南越王墓所出角形玉杯。前者風格豪放粗獷,后者構思新穎奇特,均系漢玉之上品。東漢時玉器琢刻轉而精益求精,如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的 玉座屏上雕刻有復雜的龍紋、人物和鳥獸等花紋,器形優美,刻鏤精工,是當時游絲刻的代表作。
魏晉南北朝時,玉器的數量和質量急轉直下,顯然是這一時期戰亂不止、經濟蕭條的直接后果。
隋唐時期經濟空前繁榮,作為工藝美術的玉器業很快復蘇并走向一個新的高峰。隨著與西域各國交往的加強,從西域一帶輸入的玉料激增,反過來直接刺激了玉器生產。這一時期玉器的品質精良,色如羊脂,技藝精湛。種類有羽觴、飛天、杯、璜、鐲、帶板和哀冊等。唐代玉器花紋大量涌現出花鳥人物走獸的內容。流行纏枝花卉、葵花、飛天、人物。富于濃郁的生活氣息,寫實能力也大大提高,可謂形神兼備。這些顯然與當時繪畫、雕塑藝術的成熟不無關系。唐代開始出現一種表示官價高下的玉帶板和一些新飾件,具實用價值的玉制容器增多。隋代李靜訓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盞和金鑲白玉鐲均制作精細,加之金 玉相互襯托愈顯高雅富貴,可謂隋唐玉器的代表作。
北宋初年,金石學興起,極大促進了對古玉的收藏和考證。隨著文人花鳥畫的流行,玉器裝飾題材也出現了寫實主義的新面貌及世俗化的傾向。這 一時期玉器的種類大多為裝飾小件,也有少部分玉制容器,紋樣多表現為龍鳳呈祥、花鳥瑞獸一類題材。總之,宋代玉器中那種生活與藝術的高度統 一是唐代所不具備的。從北宋興起的對古與玉的鑒賞、收藏之風至南宋仍盛行不衰。加上玉的經濟價值甚高,導致了從宋代起仿古玉的出現并盛行,從而形成宋代玉器的另一特色。
元明清 三代的 玉器(圖353)手工業高度發達,形成了幾個重要的玉器生產基地。其中尤以蘇州專諸巷最為著名。在上承宋代治 玉技術的同時,出現了加工粗放與繁瑣兩種對立的風格。特別是受到文人書畫的影響,出現并發展了碾琢文人詩詞和寫意山水畫的玉器,并鐫刻名家款識,追求文人雅趣。清乾隆時期用玉極普遍,由于皇家的提倡和需要,加上原料來源豐富,琢玉 工藝也達到空前的高峰,特別是其精工細琢的程度遠遠超出元明兩朝。這 一階段,一些富有立體感并容納多種琢玉技巧的大型作品層出不窮,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元代“瀆山大玉海”和乾隆時期的“大禹治水玉山”。前者重達3 500公斤,形態古樸,氣勢宏偉,雕刻花紋融粗放精巧于一身,尤其是在俏色方面頗有獨到之處。其造型和花紋具有強烈的神秘感和浪漫色彩,可謂劃時代之作。后者高達224厘米,重達萬斤,僅用工便多達幾十萬人次,耗費銀兩以萬計,由揚州玉雕大師花費10年時間才完成,為迄今所知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玉器。它既是中國玉工高度智慧的結晶,又是一件無與倫比的藝術珍品。這件玉雕的圖案稿本是據清宮舊藏宋代或宋以前的軸畫仿制而成。類似的大型玉制品還有“玉九龍甕”和“會昌九老山子”等。此外,清代乾、嘉以來,樸學興起,在仿古思潮的影響 下,以返樸為目標,追仿漢玉風格生產的仿古玉器盛行,此風濫觴于宋而盛于清。從工藝角度看,仿古玉是有其特殊的美學價值的。
上一篇:傳統文化·中國繪畫·玄妙之門——繪畫理論
下一篇:傳統文化·中華氣功·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