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衣冠服飾·滿漢并存的清代服飾
清代是滿族貴族建立的統治政權,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初,滿族統治者強令在全國范圍內改冠易服,薙發垂辮,故漢族傳統服飾受到相當沖擊,并終被滿族服飾所取代。但延續數千年的漢民族服飾不可能在強壓下一朝頓改,完全被泯滅,因漢人的衣冠傳統是根深蒂固的。為緩解矛盾,統治者實行了民族同化政策,寬允漢族婦女沿襲明代服飾。漢民族某些服飾禮俗、程式及標識紋樣等也漸被清代服制所采納。故此,清代形成了以滿族服飾為主體,滿漢并存,彼此影響,互有異同的服飾風貌。
清代,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和各民族文化及中西文化的交流,紡織業欣欣向榮,技術上精巧純熟,花色品種繁多。藝術上早期繼承明代風格,中期吸收歐美藝術的精華并有所創新,晚期追求細巧繁縟的裝飾手法,并形成風尚。清末,中國開始引進紡織機械,使機械化生產逐漸取代手工生產。這一時期,中國傳統的紡織品批量出口,在國際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清代的服裝制度,在滿族入關前的初制的基礎上,參酌遼、金、元遺制,經多次更修而定。其服制對冠戴衣履的式樣、顏色、紋飾及質料等都有詳具的厘定。清代服飾的定制、規約、禁例之繁為歷代所不及。由于滿族統治者把堅持本民族特色的服飾制度視為固國之本,所以清代數百年始終以滿族傳統服飾為基本模式,從未更改,直至清亡。
清代的服制定有袞服、朝服、龍袍、補服、公服、蟒袍、常服袍、行袍行裳、端罩、行褂、馬褂、常服褂、雨衣雨裳等。
袞服為皇帝在祭圜丘、祈谷、祈雨等隆重場合穿著的大禮服。服長及地,服色為石青色,繡五爪正面金團龍四團,左肩繡日,右肩繡月,前后篆文壽字并相間五色云紋。
龍袍為皇帝在一般慶典活動中穿著的禮服,其特征為袍身繡有九條金龍,是皇權的象征。據《清史稿·輿服志》載:“龍袍,色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云?!鼻宕y治者認為遼、金、元滅國的原因之一是仿效漢制衣冠,故儆鑒之。清皇帝的龍袍就與前代迥然不同,獨樹一幟。然而龍袍也沿用了漢古制的十二章紋樣,以取其威儀之勢。
龍袍是皇帝的至尊之服,唯皇帝享用。群臣百官則以蟒袍為貴,上自皇子,下至九品官吏皆可服用,但服色、蟒紋、蟒爪數目等按等級各有定制。
清代服制中的衣式以袍服為主,應用廣泛,除在各種禮儀場合穿著禮服袍外,還有平常便居的常服袍以及出行騎乘的行袍等。清代袍服的特點為:袖形窄瘦,袖口裝有箭袖,緊裹手臂,以便騎射。袖端為弧形,上部覆手,平時挽卷,行禮時復位放下,因形似馬蹄,亦俗稱馬蹄袖。袍為圓形領式,右衽大襟,以鈕扣束結。依服制皇族宗室袍下前后左右開四衩,職官則只在兩側開衩。
清代穿于袍外的服裝稱為褂,其服式比袍服略短,圓領,對襟,兩側開衩。除后妃的朝褂無袖外,其余各式褂服均有平齊適中的衣袖。褂服是清代服制中重要的衣式(圖403),皇帝、后妃、群臣百官皆作外服穿用。清代的補服也是褂式外服,故又稱補褂。補褂的前胸后背織繡補子,文官繡禽,武官繡獸(基本參照明代服制),定制為: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犀、八品犀、九品海馬等(圖404)。
清代服制中,對領圍及領肩部位甚為重視,定有披肩和領衣兩種肩飾。披肩似菱角形,兩隅略尖,上繡彩紋,并緣邊裝飾,為帝、后及文武職官在重大的典儀場合配禮服穿用。清代禮服通常無領,所以穿時常外加領衣。領衣有肩,開襟,有鈕飾扣系,從頸部垂至胸下,似牛舌頭狀,穿時束于帶內。領衣夏季用紗、春秋用緞、冬季用皮毛或絨制作,穿時有夸張肩部,增加禮服莊重感的效果。
清代皇帝、皇族及近臣顯官的冬衣以裘毛制作的端罩為貴。端罩圓領、對襟、平袖、裘毛翻露于外,常套在袍外穿著,既輕暖,又顯貴?;实鄣亩苏忠院诤?、紫貂皮等高級裘皮制作,臣官則用黃狐、豹等普通裘皮縫制。
清代服制中的冠飾有朝冠、吉服冠、行冠、常服冠等。按季節又分為冬夏兩式,冬春所戴的稱為暖帽,夏秋所戴的稱為涼帽。暖帽的形式為:帽體圓形,設一圈朝上卷翻的檐邊,多用黑色毛皮為料制作,帽頂裝有頂珠,頂珠系各式珍貴寶石,珠子四周襯有穗飾,珠下裝有翎管,內插翎羽。涼帽無檐,形如圓錐,胎用玉草、藤竹編制,外裹白色、湖色或黃色綾羅,帽內有箍圍,也裝飾頂珠及翎羽。頂珠和翎枝是清代禮冠上獨特的裝飾物,它是區別尊卑等級的標志,故有以頂戴別貴賤之說,如文武一品官頂珠用紅寶石,其 下順序為:珊瑚、藍寶石、青金石、水晶、硨磲、素金等。翎枝分為花翎和藍翎,花翎是孔雀翎,藍翎是鹖羽所制。以三眼孔雀翎最尊貴,唯皇族宗室貝子可戴。
朝珠作為佩飾是清代服制的又一特色。朝珠源于佛教的數珠,由108顆圓珠串成,里面有4顆大珠,將108顆珠四分,據傳象征四季。珠串上另綴三小串珠子,佩掛時男子為左垂二串,右垂一串,女子則相反。朝珠上還有一后引飾垂于背后。按服制規定,皇帝至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婦女為皇后及五品以上受封號者方可佩戴朝珠。
清代一般男子的服飾有袍衫、馬褂、馬甲、褲裝及各類便帽、鞋靴等。袍衫為長筒式、右衽大襟,下開衩,冬季夾袍內納以棉絮御寒。在袍衫外,一般多加罩馬褂或馬甲。馬褂為短褂式上衣,長僅至臍部,依袖形分為長、短、寬、窄等式。襟有大襟、對襟、缺襟、琵琶襟之別,裝扣袢系,多為圓領或立領,質料因不同季節有綢緞、呢、皮毛等,一般多用天青、深紅、醬紫、深藍、深灰等色。黃馬褂為特賜之服,庶民禁用。馬甲也稱背心、坎肩,為清代的 一種無袖短衣,長至腰際,多為立領,緣邊裝飾,其質料、服色、襟式等與馬褂大體無異。但其中一式于領下正胸橫 一排紐扣,俗稱一字襟,為馬甲所獨具。清代男子褲裝普及,成為與袍衫、褂配套的主要服飾。褲為合襠,高腰式,褲腿肥闊,褲口有緣邊。北方男子及老年人常用帶子系縛褲口,以求保暖和靈便。另外,前代傳承下來的套褲也較流行,不分貴庶,皆喜穿著。套褲是一種無褲襠、只有兩只褲管的褲裝,穿時以帶系在腰間,臀部和腿上部露在褲外。褲下足裝,以靴為尚,但 一般士庶多穿黑色布制的鞋履。清代盛行瓜皮帽,另外氈帽、風帽、皮帽、笠帽等依用途也在不同情況下普遍戴用。
清初,因滿族統治者強令推行剃發改服,故在全中國范圍內男子的發式被統一為滿族的薙發垂辮式。該發式是將額角前的頭發剃去,其余頭發蓄留起來編結成辮,垂于腦后,或盤于頭頂。這一發式一直到清王朝滅亡才被廢止。
清代婦女服飾在“男從女不從”的思想指導下,保留了滿漢兩套服飾體系,并互相影響,各有借鑒。
滿族婦女的典型服裝為衣裳連屬的旗人長袍,即旗袍(圖405)。旗袍后來演化成中國最具特色的傳統女裝,有“國服”的美譽。清代旗袍呈筒形輪廓,清初較為寬博,以后趨于合體,袖長至腕,袍長至足,袍身兩側常開衩,合領右衽,領高時有變化,無領時戴一條長領巾做裝飾。
滿族婦女在旗袍外習慣加罩坎肩??布缧问接袑?、大襟、一字襟、琵琶襟及斜而直下襟等,坎肩的交襟處及邊緣多鑲繡寬闊繁褥的邊飾。
滿族婦女的頭飾很具特色,旗女以叉子頭為尚,梳時將頭發平分為兩把,盤結在鐵絲做成的架子上,故又稱架子頭。后來這種發式發展成了“高如牌樓”的大拉翅,風行一時。大拉翅實際上為假髻,是用4×20厘米的扁方橫插頭頂,使其與事先梳制成的柱形發根結合,形成T字形。大拉翅前插綴絹花,后垂流蘇,別有風韻(圖406)。
旗女天足,喜穿花盆底鞋。這種鞋底為木質,源于滿族人“削木為履”的舊俗,鞋跟鑲在腳心部位,低者一、二寸,高者三、四寸,外形似花盆,人立于上顯得頎長優美,走起路來婀娜多姿。
清代漢族婦女裝束沿襲明代,一般為上著襖、衫,下著長裙。襖、衫外面常套一件圓領無袖的長背心,長度可及膝,以鑲滾裝飾。清初,女服鑲滾裝飾較素較窄,以后趨于寬闊華麗,到了清末,從三鑲三滾、五鑲五滾竟發展到了“十八鑲滾”,讓人眼花繚亂。清代裙子的式樣極多,清初崇尚“百褶裙”、“月華裙”、“彈墨裙”等,康乾年間流行宛如鳳尾的“鳳尾裙”,同治年間時尚能張能縮,如魚鱗般閃爍的“魚鱗百褶裙”,以后,富家女子還喜穿裙上飾飄帶,并綴響鈴的“叮裙”等。下裳除裙外,未成年女子和婢仆多穿褲,褲式為高腰合襠,褲長至足,腰間系帶,余幅垂下為飾。
清代霞帔比明代為寬,亦如背心,上繡禽紋,下垂流蘇,除命婦享用外,民間婚嫁有假借禮服的習俗,即以鳳冠霞帔做婚禮服飾,以示隆重和風光。
清代漢族婦女的發式受滿族影響,一度以高髻為尚,如牡丹頭、荷花頭、元寶頭、缽盂頭等,發型高碩光潤,富有裝飾性。以后高髻逐漸過時,婦女多梳平髻、圓髻、如意縷等。清末年輕女子喜好梳俊俏的“蚌珠頭”、“”雙丫髻”、長辮等,額前還用留海裝飾,留海分“一字型”、“垂絲式”、“燕尾式”等。老年婦女多在腦后發髻上罩用硬紙或綢緞做的冠子,冠上有吉祥紋樣,戴時插冠簪。
作為軍戎裝備的甲胄,由于鐵質鎧甲的應用,堅固程度日益提高,但其重量也不斷增加。為減輕重量,明代出現了棉制戰甲,清代以后則廣泛使用。清末,隨著西方軍隊的某些服裝被引入新式陸軍,以及火器時代的來臨,傳統的甲胄逐漸走向終結。
清未,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盛,西式服裝開始進入中國,一些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聯名上書,建議變法維新,同時提出斷發易服等主張。辛亥革命的成功,不僅推翻了清王朝,埋葬了等級森嚴的封建服飾制度,鏟除了垂發、纏足等陋習,也使中國服飾進入了轉折期。在新舊交替之際,中山裝、學生裝、西裝革履、長袍馬褂、改良旗袍、軍警服等被不同階層的人廣泛穿著。從整體上講,自這一時期起,中國服飾在繼承傳統,并吸收西方服飾長處的基礎上開始表現出新的征貌。
中國古代服飾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產生和發展,基于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發展,并同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學藝術以及生活習俗等密切相關。可以說,中國服飾文化是中國古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傳統的綜合反映。服飾除具有御寒、護體、遮羞等實用功能外,還有明顯的裝飾作用和鮮明的等級標識作用。同時,服飾也具有強烈的時代和地域色彩。因而,服飾文化的研究是傳統文化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
中國服飾經數千年的歷史積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貌和體系,在式樣、結構、外型、色彩、圖案、質料及審美觀方面均別具一格,有其鮮明的民族性。
從式樣上看,中國傳統服裝的主體形式是前開型的大襟或對襟式樣。前開衣最早起源于中國,形成于黃帝時代。中國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兩種形制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交互使用,相容并蓄,女子穿著上衣下裳式樣的較多,男子隋唐以后多穿著上下連屬的袍衫。
從結構特點看,中式服裝采用中國傳統的平面直線裁剪方法,無論袍、衫、褂等,通常只有袖底縫和下擺相連的一條結構縫,無起肩和袖窿部位,整件衣服可平鋪于地,結構簡單舒展。也正是由于這種結構特征,使中式服裝具有自上而下流暢的線條特征。
從外型特點看,中式服裝最古老的是斜交領,即兩襟交掩于前胸,后來出現了直領、圓領、直立領等。中式服裝自衣領開始自然下垂,不強調肩部,不刻意突出胸、腰臀部,不具備感官刺激要素。寬衣博帶,遮掩人體(唐代女裝中出現的袒露式樣屬例外),表現出一種莊重、含蓄之美。
中式服裝的美學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心態和文化征貌。中國人審美標準受儒道互補的美學思想影響,重視情理結合,以理節情,追求閑適、平淡、中和,更追求超出形體的精神意蘊。中式女裝軀體避免外露,使人難窺其詳,增加了神秘感,再加上衣裙柔和下垂的線條、覆手的長袖以及精美的表面裝飾(運用鑲、嵌、滾、盤、繡等傳統技法),把女性窈窕優美之態恰如其分地襯托了出來。中式男裝嚴整修長,蘊含著威儀、偉麗之概,洋溢著中和之美?;实鄣亩Y服,寬博繁復,輝煌壯觀,《資治通鑒》有“不壯不麗無以重威”之說?;实鄣亩Y服不僅是權力的象征,也是中國人審美觀的表現。
從色彩特點看,中式服裝在色彩上受陰陽五行影響,有青、紅、黑、白、黃五色之說。在上古時代,黑色被認為是支配萬物的天帝色彩,隨著封建集權專制的出現和發展,人們把對黑色(天神)的崇拜轉向對黃色(大地)的崇拜,所以形成了黃為貴的傳統觀念。黃色成為帝王的專用色,隱喻著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中國古代視青、紅、黑、白、黃五色為正色,其余顏色為間色,以別貴賤。從服裝配色方法看,中國傳統服裝喜愛高艷度、強對比的色彩搭配,為求和諧,常用金、銀、黑等緩沖色巧妙穿插過渡,使服裝整體給人以一種富麗堂皇、光彩照人的色彩印象。
從圖案特點看,中式服裝的圖案紋樣喜用飛禽走獸、四季花卉、山巒云氣、溪水亭閣以及幾何紋樣等,圖案不僅精彩,而且具有豐富的內涵。特別是吉祥紋樣的運用極為廣泛,如龍鳳呈祥、龍飛鳳舞、九龍戲珠、蜥龍鬧靈芝等紋圖,不僅隱寓著圖騰崇拜,而且抒發著“龍的傳人”的情感。像鶴鹿同春、喜鵲登梅、鳳穿牡丹、團鶴仙壽、必定如意、福祿壽喜、連年有余、吉祥八寶等圖案反映了人民對生活美滿的希冀。官服的圖案重視標識作用,如明清文官補服補子為飛禽紋樣,武官為走獸紋樣。從圖案的表達方法看,商周前基于人們審美意識的朦朧和表達手法的簡單,所以早期圖案描畫變形寫意較多,具有飛騰迷離的神話色彩和原始的抽象韻味。隨著人類文化的不斷進步,人們表達情感和事物的能力空前提高,反映在圖案設計上,紋樣開始由粗獷變得精細,從抽象變為具體。隋唐時,豐滿肥碩的纏枝、團花、朵花、簇花流行;宋元時紋樣趨于清秀素雅、規整嚴謹;明清以花卉圖案為主,構圖精巧細膩,栩栩如生。清末,繁縟的圖案紋樣成為時尚,盛行南北,以至影響到現代,使人們產生逆反心態,對面面俱到、繁瑣復雜的寫實紋樣熟視無睹,又重新追求起具有返樸歸真意味的抽象手法了。然而,現代的抽象表達并不是重復歷史,而是建立在具有深刻內涵基礎上的更高層次上的抽象。
從服裝質料看,中國人最早使用的紡織品是苧麻布和大麻布,苧麻歐美人稱之為“中國草”,大麻稱之為“漢麻”?!抖Y記·內則》中有“執麻枲”的說法,是制麻布的意思。中國享譽世界的服裝質料是絲綢,古希臘、古羅馬人稱中國為“東方絲國”。絲綢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走向了世界,也使東方文明世人皆知。絲綢色光柔美,雍華瑰麗,具有獨特的“絲鳴”感,或薄如紗,或華如錦,高雅飄逸,最適合表達中國服裝莊凝、流暢的線條和迷人的神韻。絲綢服裝懸垂性好,隨著人體的活動,下垂部分產生不斷變幻的流動的線條和優美的形態,款款動人,最適合表現東方女性的柔美。中國毛紡織品起源于西北地區,周代時品種已比較豐富?!对娊洝ね躏L》中有:“毳衣如菼,毳衣如璊”的記載,是說用染過顏色的獸毛織物做成衣服,就像碧綠的荻草和鮮紅的美玉一樣漂亮。中國棉紡織業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元明之時,棉布成為人們廣泛穿著的衣料。尤其是明清盛行的藍印花布,質樸粗獷,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一直流傳至今。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中國服飾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結晶,從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到清代以后盛行滿族旗袍,各少數民族的服飾不僅深刻影響著漢族服飾的演化,而且使中國傳統服飾更具博大的容量和多彩的風貌。
中國服飾文化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它以精深的文化內涵和獨具的東方魅力享譽世界。中國不愧是衣冠王國,中國服飾為浩瀚的世界服飾文化增添了絢麗的光彩,并將在與外界的交流之中進一步發展,為世界服飾作出更巨大的貢獻。
上一篇:傳統文化·中華氣功·淵源探蹤
下一篇:傳統文化·古玩器皿·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