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國佛教·教下諸宗
隋唐時期形成的天臺宗、三論宗、法相宗、律宗、凈土宗、禪宗、華嚴宗和密宗等宗派,除禪宗之外,都以一種佛典為主組織教義,依佛所說的言教而立宗。
天臺宗因創始人智在浙江天臺山創立而得名,又因其教義以《法華經》為依據而稱法華宗。其傳法世系為:龍樹(約3世紀)、慧文(約6世紀)、慧思(515~577)、智、灌頂(561~632)、智威(? ~680)、慧威(634~713)、玄朗(673~754)、湛然(711~782)。
智(538~597),俗姓陳,字德安,原籍潁川(今河南許昌),生于荊州華容(今湖南華容縣)。8歲出家,20歲受具足戒。陳天嘉元年(506)投師慧思,陳光大元年(567)到金陵弘傳禪法,住瓦官寺8年,講《大智度論》、《法華經》等。陳太建七年(575)入天臺山,10年后奉陳后主之命再回建康,開講《仁王般若經》,并為太子授戒。后又在光宅寺講《法華經》,弟子灌頂將講課記錄整理成《法華文句》。 陳亡后,智移居廬山。 隋開皇十一年(591),應楊廣之請到揚州為他授菩薩戒,并受封“智者”,人稱智者大師。后又為楊廣寫《凈名經疏》,開皇十六年(596)回天臺山。他一生共造寺36所,度僧4 000人,傳法弟子有32人。他繼承并發揚慧文的一心三觀論、慧思的諸法實相論和止觀雙修論,系統地提出了天臺宗的思想,成為天臺宗的實際創始人。主要著作有被稱為“天臺三大部”的《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和被稱為“天臺五小部”的《觀音玄義》、《觀音義疏》、《金光明經玄義》、《金光明經文句》、《觀無量壽經疏》。
天臺宗尊奉的經論為《法華經》、《大般涅槃經》和《大智度論》。天臺宗的判教為五時八教論,將天臺宗所尊的《法華經》判為最圓滿的理論。天臺宗的主要思想是諸法實相論和止觀雙修論。諸法實相論闡述世界的本質,以一念三千和三諦圓融兩個觀點來說明。一念三千指眾生的一念心就包含了三千種世間,實際上是說整個世界都不出于一心,心就是世界的本質。這一觀點又稱為性具,即真性具足三千,或理具,即本體的理具足三千。三諦圓融指一心中圓融空、假、中三諦。一切事物都由因緣所生,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是空;但又具有存在的假相,是假;空和假是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側面,不應片面地偏執于任一方面,是中。三者都是真實的,稱為三諦。三諦都在一心之中,融通無礙。見空為一切智,見假為道種智,見中為一切種智。三諦圓融也就是三智圓融。止觀雙修是天臺宗的修行論,要求實踐和理論并重。止是禪定,觀是智慧。止觀如同車有兩輪,鳥有雙翅,缺一不可,而且止中有觀,觀中有止。天臺宗的止觀各有三種,稱三止三觀,三止為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止;三觀為從假入空觀、從空入假觀、中道第一義觀。九祖湛然提出了無情有性的佛性論,認為不但一切生命的有情之類本來具有佛性,沒有生命的自然之物也同樣具有佛性。
天臺宗經過會昌法難和五代的戰亂后開始衰落。吳越時代,由于從高麗傳入了天臺經典,天臺宗曾一度復興。宋初,天臺宗發生歷時7年之久的爭論,稱山家、山外之爭,山外派被斥為不純,不久即衰敗,山家派以知禮(960~1028)為代表,自稱為天臺正宗。元明兩代天臺宗式微,明末的智旭對天臺教觀有所發揮。
唐貞元二十一年(805),天臺宗傳入日本。
三論宗因依據《中論》、《百論》和《十二門論》三部論典立宗而得名,又因其強調“諸法性空”而稱為性宗,因標榜“破邪顯正”而稱為破相宗。傳法世系遠承印度的龍樹和提婆(約3世紀),在中國的傳承依次為鳩摩羅什、僧肇、僧朗、僧詮、法朗、吉藏。
吉藏(549~623),俗姓安,祖籍安息(今伊朗高原東北部),后移居南海(今廣州),再遷金陵(今南京)。7歲出家,從師法朗。19歲開始講經,30歲時學業已很深厚。隋平定江浙后,移居會稽(今浙江紹興)嘉祥寺,后世稱嘉祥大師。隋開皇(581~600)年末,受晉王楊廣之邀往揚州慧日寺,后隨楊廣赴長安,住日嚴寺,在此完成許多重要著作。唐高祖設十大德管理僧務,吉藏為十人之一。他一生歷陳、隋、唐三朝,均受皇室推崇。他發揮了南北朝時期三論學派的思想,遠承龍樹、提婆的緣起性空論,吸收天臺宗的部分學說,創立三論宗思想體系,成為此宗的實際創始人。他著有《中論疏》、《百論疏》、《十二門論疏》、《三論玄義》、《大乘玄義》和《二諦義》等。
三論宗尊奉的經典為《大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三論宗的判教為二藏三輪說,二藏為聲聞藏和菩薩藏,三輪為根本法輪、枝末法輪和攝末歸本法輪,實際上為本、末二輪。三論宗把自己判屬菩薩藏和本輪。三論宗的中心理論是諸法性空的中道實相論,以非有非無的中道作為世界的本質。具體展開為二諦論和八不中道論。二諦指真諦和俗諦,真諦是佛教真理,講萬法性空,俗諦是世俗真理,講萬法為有。在二諦基礎上,吉藏提出四重二諦論。第一重為真、俗二諦;第二重,以亦有亦空為俗諦,非有非空為真諦;第三重,以第二重的亦二非二為俗諦,以非二非非二為真諦;第四重以前三重可用語言表達的真理為俗諦,以無法表達的不思議境界為真諦。二諦本來就是為說法教化方便而施設的假說,目的在于無所執著。四重二諦則更強調了無所得的境界。八不中道從實體、時間、空間、運動四個方面討論中道意義,而有“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的思想,用來破邪顯正,即破除凡夫所執的種種偏見,以顯示空無所得的中道實相。這種中道論同時也是三論宗的佛性論。以無所得的中道看,無佛也無眾生,但從世諦看,則有佛也有眾生,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但因迷而不能成佛,利根器眾生只要一念與中道符合,就能頓時成佛,而鈍根器眾生則要歷盡長時間才能成佛。
三論宗在唐末以后幾乎成為絕學,直到清末才由楊文會從日本傳回經疏。
三論宗在625年由吉藏門下的高麗僧人傳入日本,后又兩次傳入。
法相宗因注重分析事物的現象及本質而得名,又因創始人玄奘和窺基常住長安大慈恩寺(圖31)而稱慈恩宗,因以心識作為事物的最終本質而稱唯識宗。傳法世系為:無著、世親、護法、戒賢、玄奘、窺基(632~682)。
玄奘(600~664),俗姓陳,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13歲出家后就游歷各地,學習各派經典。20歲受具足戒。唐貞觀元年(627),由于感到佛教理論不統一,特別是攝論學派和地論學派關于法相的理論不能一致,希望去印度求取《瑜伽師地論》來加以統一,于是申請赴印求法,貞觀三年(629)才得到準許。他從長安出發,歷二年,到達古印度佛教中心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從戒賢學習佛法,通曉經、律、論三藏,被選為十德之一。五年后離開那爛陀寺,游歷印度各地共四年,又回到該寺。羯若鞠阇國的戒日王請玄奘作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玄奘講論,任人詰難,但沒有一人能提出異議,聲震全印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請玄奘參加五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后玄奘攜幾百部梵本佛經和各種佛像回國,于貞觀十九年(645)回到長安。回國后主要從事譯經,(圖33)譯事受到唐太宗的支持,譯出以《大般若經》(圖32)600卷為代表的75部,1 335卷經典。他的譯文精確異常,在譯經史上稱為“新譯”。他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論體系,弟子窺基加以發揮,完成了宗派的創立。
法相宗尊奉的經典,有《華嚴經》等6部經,《瑜伽師地論》為1部本論以及《百法明門論》等10部支論。法相宗將佛教判攝為有時、空時和中道時三時,并將自宗判入最完備的中道時教。該宗的主要理論為三性說和唯識說。三性是唯識宗對世界本質的分析,指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遍計所執性是普遍地觀察思量,執著萬法為有,生出種種分別,而不知萬法的虛妄性。依他起性指萬法依各種條件而生起,沒有自性,因而是一種假象。圓成實性是根據依他起性的原理,認識到萬物性空而顯示的圓滿成就萬法的真實本性。唯識說指識是萬法的本質,識分為八種: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識。第八阿賴耶識化生出世間萬物。法相宗又提出五種姓說,聲聞、獨覺和菩薩三種姓都能成佛,不定種姓則不確定,一闡提種姓不能成佛。提出五重唯識觀作為觀法,同時對因明學也作出了理論貢獻。
法相宗在唐代初期和中期兩次傳入日本,形成南寺傳和北寺傳兩派。
律宗因研習和弘傳戒律而得名。通常所講的律宗,主要依據《四分律》而立宗,因此稱四分律宗。又因創始人道宣常住終南山,而稱南山律宗或南山宗。傳法世系推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優婆離尊者為遠祖,依次為曇無德、曇柯迦羅、法聰、道覆、慧光、道云、道洪、智首、道宣。
道宣(596~667),俗姓錢,潤州丹徒(今屬江蘇)人,一說長城(治所在今浙江長興)人。15歲出家,16歲落發,隋大業(605~618)年中受具足戒,從智首學《四分律》。隋末,居終南山白泉寺,著有《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等五部論著,稱為五大部。他又設立戒壇,制定佛教受戒儀式,正式形成南山宗。
律宗尊奉的經典為《十誦律》、《四分律》等四律和《毗尼母論》等五論。律宗將佛教判為性空教、相空教、唯識圓教的三教和實法宗、假名宗、圓教宗的三宗,將本宗判為最圓滿的唯識圓教宗。該宗的理論體現為對戒的分析。把戒分成四科:戒法、戒體、戒行、戒相。戒法指佛所制定的各種戒律;戒體指受戒者在受戒時在精神上構成的防非止惡的功能,道宣主張心法戒體論;戒行持持戒的實踐;戒相是戒的具體體現,即五戒、十戒、大戒等。律宗又把戒分為止持戒和作持戒兩大類,止持戒的功能是防止僧眾作惡業,即諸惡莫作,內容為大戒;作持戒的功能是勸僧眾行善業,即眾善奉行,內容為二十犍度。
在道宣弘傳律學的同時,還有相州(今河北臨漳境內)日光寺法礪(569~635)的相部宗和西太原寺的東塔懷素(625~698)的東塔宗也研習《四分律》,與道宣的南山宗并稱為律宗三家。三家互有爭論,尤其以相部和東塔之間爭論最激烈。這兩宗后來逐漸衰微,只有南山宗獨盛,唐以后講律學者,無不宗南山。宋代律宗又分化出會正和資持兩派。元明時期,律宗幾乎絕脈,明末清初才在金陵有所復興。
唐天寶十四年(753),鑒真(688~763)東渡日本,傳入律宗。
凈土宗因專修阿彌陀佛凈土世界而得名,又因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凈土而稱蓮宗。凈土宗的傳法世系中,歷代祖師之間無前后傳承關系,而是后人根據他們弘揚凈土宗的貢獻而推舉,共有十三祖:慧遠、善導(613~681)、承遠(712~802)、法照(? ~821)、少康(? ~805)、延壽(904~975)、省常(959~1020)、祩宏(1535~1616)、智旭(1599~1655)、行策、實賢(1686~1734)、際醒(1741~1810)和印光(1861~1940)。
善導(613~681),俗姓朱,臨淄(今山東淄博)人,一說泗州(今安徽泗縣)人。幼年出家,經常閱誦《法華》、《維摩》等經,后來偶然讀了《觀無量壽經》后,就常依此經而修。唐貞觀十五年(641)赴并州(今山西太原)石壁山玄中寺拜道綽為師,后來赴長安光明寺弘傳凈土念佛法門,成為凈土宗的實際創始人。他的凈土思想綜合了曇鸞(476~542)的難行道、易行道理論和道綽(562~645)的圣道門、凈土門理論。他著有《觀無量壽佛經疏》、《往生禮偈贊》、《凈土法事贊》、《般舟贊》和《觀念法門》等。他還以布施所得的資金書寫《阿彌陀經》10萬多卷,又畫凈土變相彩畫300多壁、修造寺塔多處。
凈土宗尊奉的經典為《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往生論》,合稱“三經一論”。
凈土宗的教義以通過自力而覺悟成佛的方法為難行道,以修行者的念佛結合阿彌陀佛的愿力而往生凈土的方法為易行道,并稱這種簡易的阿彌陀凈土信仰為凈上門,稱其他各種修行方法為圣道門,而圣道門在現在所處的末法時代不能被鈍根器的眾生所理解,只有凈土門簡便易行。修行方法為念佛,共有四種念佛方法:稱名念佛,專念佛的名號;觀像念佛,觀佛的塑像或畫像;觀想念佛,觀想佛的種種妙相;實相念佛,觀佛的法身,即觀實相。由于善導的大力提倡,稱名念佛以其方便而最為流行,只要一心念阿彌陀佛名號,就能往生凈土。善導把修行方法分為正行和雜行,正行是專依凈土經典所修的行業,雜行是依其他經典而修的善業。正行分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贊嘆五種,而以稱名為正業,其他為助業。善導的體系就是舍雜行,歸正行,正修正業,旁修助業,一心念佛。由于眾生的根性差別,往生成佛也有不同的等級,分為上、中、下三輩九品,稱九品蓮名。
唐代以后,凈土宗繼續盛行不衰,歷代名師輩出,并與禪宗合流。8世紀時,凈土宗傳入日本。
華嚴宗因依《華嚴經》立宗而得名,又因實際創始人法藏號賢首而稱賢首宗,因強調“法界緣起”而稱法界宗。傳法世系是:杜順(557~640)、智儼(602~668)、法藏、澄觀(738~839,一說760~820)、宗密(780~840)。
法藏(643~712),俗姓康,字賢首,號“賢首大師”和“康藏國師”。祖籍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咸海之間),后遷長安。17歲開始學《華嚴經》,據說曾參加玄奘譯場。28歲受沙彌戒,并奉詔在太原寺講授《華嚴經》,后受具足戒,武則天授以“賢首”稱號。圣歷二年(699),他為武則天講新譯的《華嚴經》,以金獅子為喻,使武則天豁然領悟。景云元年(710),為唐睿宗授菩薩戒。他繼承并詳盡發揮了杜順的華嚴法界觀和五教止觀,智儼的十玄緣起和六相義,正式創立華嚴宗。法藏著有《華嚴經探玄記》、《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華嚴經旨歸》、《華嚴經文句》等15種華嚴類著名及近10種其他著作。
華嚴宗尊奉的經典為《華嚴經》,其判教為五教十宗,其中《華嚴經》所代表的一乘圓教和圓明俱德宗最為圓滿。主要教義為法界緣起說,即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現象均由清凈心生起,離開清凈心,更無別物。這也叫性起。在心的作用下,各種現象之間互相依持,相攝相入相即,圓融無礙。又以四法界、六相和十玄門等理論加以闡明。
四法界為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和事事無礙法界。事法界是現象界,宇宙萬物一一差別,各有分齊。理法界是本體界,宇宙本體之理是萬物的同一的平等的本質。理事無礙法界是有差別的萬物與無差別的本體圓融無礙而構成的世界。事事無礙法界是宇宙萬物由于均以同一理性為本體而能相互攝入無礙,構成普遍聯系的世界,也叫法界緣起。
六相是事物的總別、同異、成壞六種性質,總相是事物的全體,別相是事物的部分,同相指事物的同一性,異相指事物的差別性,成相指事物的產生,壞相指事物的壞滅。六相之中,每兩種相應的性質之間都是相即相入的融通關系,總就是別,別就是總,總中有別,別中有總。同時具足,融通無礙。同異、成壞,也是如此,稱為六相圓融。
十玄門具體描述十種玄妙無窮的無礙關系,先是總說,即同時具足相應門;又分別作時間的說明,不同時間中的事物的圓融無礙,即十世隔法異成門;空間的說明,大小事物之間的圓融無礙,即廣狹自在無礙門;從本體的角度講相入關系,即一多相容不同門;從現象的角度講相即關系,即諸法相即自在門。又作實例的說明,即因陀羅境界門,宗教的說明,等等,從十個方面詳細而繁瑣地證明法界緣起,稱為十玄無礙或十玄緣起。
華嚴宗的觀法為法界觀,有三重,即真空觀,觀察諸法性空;理事無礙觀;周遍含融觀,觀事事無礙。
華嚴宗自四祖澄觀開始就有融會諸宗的傾向,宗密進一步提出三教合一和禪教合一特別是華嚴與禪宗的融合。會昌法難中,華嚴宗遭受打擊,宋初 一度中興,出現宋代四大華嚴家。以后各朝均有研習華嚴教義者。
華嚴宗由智儼門下的新羅僧人傳回新羅,又傳入日本,北宋元祐四年(1090)傳入高麗。
密宗因自稱受大日如來(即盧舍那佛)的密旨傳授。修身、口、意三密而得名。又叫密教、秘密教、金剛乘、真言宗等。
印度古密咒在三國時就開始傳入中國,形成的密法后世稱為“雜密”。唐開元年間,由于密教經典的系統譯出,中國密宗正式創立,稱為“純密”,代表人物為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
善無畏(637~735),中印度人,唐開元四年(716)攜帶梵本來到長安,與弟子一行(683~727,一說673~727)共同譯出《大日經》7卷,一行又寫成《大日經疏》20卷,闡發大乘佛教關于世間和出世間不二的思想,使密宗教理合理化。
金剛智(669~741),南印度人,唐開元八年攜弟子不空(705~774)到中國來弘傳密法,開元十一年譯出《金剛頂經》4卷,死后被賜為國師和大弘教三藏。不空在善無畏和金剛智移植印度密教的基礎上,繼續譯出經典,被稱為與羅什、真諦、玄奘齊名的四大譯僧之一,同時繼續弘揚密教,使之傳播到全國,形成了中國密宗的高峰期。從印度傳入西藏的密教則稱為藏密。
傳入中國的密教有兩種曼荼羅。曼荼羅指壇或道場,在印度,一般把劃為圓形或方形的作法場地稱道場或曼荼羅,中國和日本則把畫有佛或菩薩像的紙帛也稱為曼荼羅。善無畏傳入胎藏界曼荼羅,金剛智傳入金剛智曼荼羅。胎藏界表現大日如來的理性即真如佛性方面,指佛性隱藏在煩惱中,如同胎兒含藏在母體內,表示佛性平等。金剛界表現大日如來的智德方面,金剛喻智慧堅固,能摧毀一切煩惱。這兩種曼荼羅傳入不久就融為一體了。
密宗以地、水、風、火、空、識六大作為世界的本原。六大之中,前五種物理現象屬理的方面,后一種精神現象屬智的方面。六大互具互融,圓通無礙,理智不二。理智不二,就是大日如來。又主張佛與眾生體性相同,都以六大為基礎,因此佛即眾生,眾生即佛。修行方法為修三密:身密指結手印,以手的不同姿勢印契佛的種種行動;口密指口誦真言(咒語),象征種種佛相;意密指心觀實相,象征佛的思想。在這三個方面與佛相應,就能成佛。密宗的儀軌十分復雜,對設壇、供養、念咒、灌頂都有嚴格規定,而且如無導師的秘密傳授,不得傳習及顯示給他人。
唐貞元二十一年(805),日僧空海(774~835)在中國受密法,回國后創立日本真言宗。
上一篇:傳統文化·中華武術·拳術
下一篇:傳統文化·中國繪畫·教化人倫——人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