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詩人·中唐·王建
王建聞名當世的,是他的一百首《宮詞》。皇宮大內之事,雖然史書略有記載,也常見諸詩文筆記,但總是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尤其是帝王嬪妃、宮娥樂人日常生活的情況,更是無從知曉。王建的《宮詞》,非常詳盡地把這一切以藝術的形式展現在大家面前。
王建又怎么會知道得那么詳細呢?有的文學史說因為王建和一名叫王守澄的宦官是同宗,所以從他口里知道宮中之事。這是沒有認真看書的臆說。王建曾經和王守澄聊天,說到漢代桓帝、靈帝重用宦官而引起黨錮之禍的事,王守澄認為王建是在譏刺他,就對王建說:“老弟的《宮詞》,盛傳于天下。但是宮苑深密,那些事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王建寫了一首詩,說這些是因為他常常在宮中,看得多,聽得多,有些甚至是皇上親自告訴他的,“常承密旨還家少,獨奏邊情出殿遲。不是當家頻向說,九重爭遣外人知”。王守澄才無話可說的。
王建的成就,主要還是樂府詩。
王建(約767-約830),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他二十歲的時候結識張籍,一起從師求學。一生只做過秘書郎、太常寺丞、陜州司馬等小官。他自嘲說自己“白發初為吏”(《初到昭應呈同僚》),“終日憂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因此,他對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有較深刻的認識。當時,白居易、元稹發起“新樂府運動”,他和張籍都是積極的參與者。
王建的樂府詩,比較廣泛地接觸到當時的社會問題,他在《田家行》中說,莊稼收成了,絹也織好了,但農人們“不望入口復上身,且免向城賣黃犢。回家衣食無厚薄,不見縣門身即樂”。他的《水夫謠》,寫纖夫的苦痛生活尤其感人:
苦哉生長當驛邊,官家使我牽驛船。
辛苦日多樂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鳥。
逆風上水萬斛重,前驛迢迢后淼淼。
半夜緣堤雪和雨,受他驅遣還復去。
衣寒衣濕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到明辛苦無處說,齊聲騰踏牽船出。
一間茅屋何所直,父母之鄉去不得。
我愿此水作平田,長使水夫不怨天。
他的樂府詩和張籍合稱“張王樂府”,是“新樂府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建的一些小詩,也清麗可讀。如《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
《望夫石》則采用了民間傳說和民歌的形式,傳誦很廣:
望夫處,江悠悠。化為石,不回頭。山頭日日風復雨,行人歸來石應語。
《唐才子傳》說王建的詩“俱能感動神思,道人所不能道也”,是有道理的。
上一篇:唐代著名詩人·盛唐·王之渙
下一篇:唐代著名詩人·盛唐·王昌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