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集。五十五卷。明吳訥撰。吳訥(1369—1455),字敏德。常熟(今屬江蘇)人。永樂年間,以醫術薦至京,仁宗聞其名,命教功臣子弟。后歷授監察御史、南京右僉都御史、左副都御史。正統四年(1439)歸鄉。為官廉直有令名。
《文章辨體·凡例》云:“文辭以體制為先。古文類集今行世者,唯昭明《文選》、姚鉉《唐文粹》、東萊《宋文鑒》、西山前后《文章正宗》、蘇伯修《元文類》為備。然《文粹》、《文鑒》、《文類》惟推載一代之作;《文選》編次無序;獨《文章正宗》義例精密。今所編文,每體自為一類,各以時世為序。”此書采輯前代至明初詩文,分體編錄,每體首列《序說》一篇,詳論詩文體制源流、性質、名稱。共分文體為五十九類。內集五十卷,收古體詩文;外集五卷,收駢體、律詩及詞。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是書“大抵剽掇舊文,罕能考核源委,即文體亦未能甚辨”。如孔稚圭《北山移文》,附入古賦;王維《渭城曲》,作詞曲看等等,皆屬訛誤。然從中國古代文體論的發展來看。《文章辨體》的價值在于較充分地反映了文體理論對文學發展的正確認識,如古體、近體兼收,便是打破了前人與時人的偏見;又如將詞亦收入,雖列為俗體,是比《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批評“收及詞曲,已為泛濫”的保守觀點,顯為進步。五十九類雖有繁雜之弊,但區辨更為精密,如“古詩”類下,劃為四言、五言、七言、歌行四體,對隋唐以后的近體詩,則分為律詩、排律、絕句等,顯然更能反映詩體特征。另外,《文心雕龍》雖有《體性》篇,但真正較純粹的辨“體”自覺,則是《文章辨體》開始的。
羅根澤、于北山仿晉摯虞抽出《文章流別志論》別行的辦法,將《文章辨體》《序說》部分校點付印,最便讀者。校點本以明嘉靖刊本為底本,與天順八年刊本相校,與《文體明辨序說》(徐師曾)合而為一,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出版。
上一篇:唐詩品匯
下一篇: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