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林紓
杭人佞佛,以六月十九日為佛誕。先一日,闔城士女皆夜出,進(jìn)香于三竺諸寺,有司不能禁,留涌金門待之。余食既,同陳氏二生霞軒、詒孫,亦出城蕩舟為湖游。霞軒能洞簫,遂以簫從。月上吳山,霧靄溟蒙,截然劃湖之半。幽火明滅相間約丈許者六七處,畫船也。洞簫于中流發(fā)聲,聲細(xì)微,受風(fēng)若咽,而凄悄哀怨,湖山觸之,仿佛若中秋氣。霧消,月中湖水純碧。舟沿白堤止焉。余登錦帶橋,霞軒乃吹簫背月而行,入柳陰中。堤柳蓊郁為黑影,柳斷處,乃見月。霞軒著白袷衫,立月中,涼蟬觸簫,警而群噪;夜景澄澈,畫船經(jīng)堤下者,咸止而聽,有歌而和者。詒孫顧余:“此赤壁之續(xù)也。”余讀東坡《夜泛西湖五絕句》,景物凄黯,憶南宋以前,湖面尚蕭寥,恨赤壁之簫,弗集于此。然則今夜之游,余固未襲東坡耳。夫以湖山遭幽人蹤跡,往往而類,安知百余年后,不有襲我者?寧能責(zé)之襲東坡也?天明入城,二生趣余急為之記。
——《畏廬文集》
〔注釋〕 三竺:杭州有三天竺寺:上天竺寺,在北高峰;中天竺寺,在稽留峰;下天竺寺,在飛來峰。 涌金門:杭州城門之一,在城正西。 吳山:在西湖東南,春秋時為吳國南界,故名。一曰胥山,上有子胥祠。又因山多城隍廟,俗稱城隍山。 蓊郁:茂盛。 袷衫:舊時衣領(lǐng)交于胸前的單衣。
西湖月夜,水如明鏡,倒映廣寒,湖光月色化人間為仙境,傾倒了多少文人雅士,引發(fā)出多少名篇佳作。清末林紓于光緒二十四年三至御史臺上書遭駁后,客居杭城,此間遍游當(dāng)?shù)孛麆伲瑢姆涸拢杏|尤深,寫下了這篇游記。
秋夜西湖賞月,向來為游人樂道,明人田汝成稱:“西湖觀月,秋爽最宜。”(《西湖游覽志余》)張岱《西湖七月半》曾生動描摹了杭州各式人等七月十五游湖賞月的盛況。林紓與陳氏二生,不沿舊習(xí),舍秋而取夏;也不流俗,當(dāng)善男信女進(jìn)香之際,蕩舟湖心,徹夜消受這西湖月色。
文章通過月夜設(shè)置了悲憂哀傷的氛圍,定下凄悄之美的基本色調(diào)。作者泛月,由“月上吳山”至“天明入城”,始終對西湖月色有著獨特的感受。月下之西湖,先是“霧靄溟蒙”,繼而“湖水純碧”,隨夜月的上升移動,西子逐漸揭去面紗,一現(xiàn)她澄澈嫵媚的姣容。這種流動著的外界景觀,本來正引導(dǎo)著游人的賞月漸入佳境。可是,作者似乎對西湖的朦朧美、清澈美都不怎么在意。他的視覺一開始停留在“幽火明滅”中的畫船,霧散后又著眼于“堤柳蓊郁”中的黑影,偏偏是游客之意不在月。就像他游湖選擇夏季,佛誕日不進(jìn)寺而蕩舟一樣,進(jìn)一步表露出作者內(nèi)心世界與社會、自然的不諧調(diào)。為了展開主動的審美觀察,抒發(fā)郁積的哀怨情思,陳霞軒的那支洞簫,就成了最恰當(dāng)?shù)闹薪槲锖托箍凇:姆涸拢瑪y簫助興,本在情理之中,作者言此,也似乎漫不經(jīng)心,其實文章已經(jīng)安下伏脈。以后,霞軒兩度吹簫,一于舟中,一于堤上。前次因霧濕彌漫,中流所發(fā)之聲,與月下湖山交匯成一股肅殺之氣;后次則使涼蟬“警而群噪”,并使畫船聽者歌以為和,西湖空曠月幕下,留下幾許生命的呻吟。這簫聲,與其說觸動了湖山,觸動了涼蟬及堤下聽者,還不如說觸動了作者自己。作者在整宿的游月過程中,覺得唯有簫聲才與內(nèi)心合拍,才足以解脫哀怨。這樣,洞簫由暗處跑到了明處,并借陳詒孫之口發(fā)出了“此赤壁之續(xù)也”的感嘆。
作者在使眼中景、耳中聲納入凄悄之美的基調(diào)以后,進(jìn)而馳騁其超時空的聯(lián)想:由今天的作者,聯(lián)想到北宋的蘇軾;由眼下的西湖,聯(lián)想到昔日的赤壁。同樣在月明之夜,洞簫聲中,蘇東坡泛舟赤壁,感慨英雄之長逝,宇宙之無窮,萬物之難測,發(fā)出擁抱大自然的呼喚:“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前赤壁賦》)蘇子謫居黃州,夜游赤壁所抒之胸襟,不正是作者失意杭城,泛月西湖所寓之心境嗎?作者深憾東坡的《夜泛西湖五絕句》,只有蕭寥、凄黯,未能像《赤壁賦》那樣道出深奧的人生哲理和超脫的精神境界。然而心靈的溝通是不為時間地點所限的,在凄惋的簫聲中,作者感到八百年前、千里之外的蘇軾,正是自己的知音。西湖泛月并非出于仿效東坡,而在于“湖山遭幽人蹤跡,往往而類”。只要幽人不斷,幽人蹤跡不斷,則蘇軾赤壁所抒之情懷還將不絕于世。行筆至此,作者把寫這篇游記的主旨和盤托出,泛月之意全在尋求宦情掃地之后的精神寄托。“充隱本非真處士,辭徵曾賦反游仙。”(林紓《七十自壽詩》)此二句正可做本文的注腳。
《湖心泛月記》以游蹤為線索,以所見所聞所思為依據(jù),把對低調(diào)的自然美的觀賞,升華為對社會人生的理性思索,整個過程水到渠成,不落痕跡。文章?lián)窬暗膫魃瘢暯拥那擅睿Z言的詩化,都體現(xiàn)了林紓寫作山水游記的造詣。
上一篇:《湖心亭看雪·〔明〕張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焚驢志·〔金〕王若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