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又名《昌谷集》。四卷,《外集》一卷。唐李賀撰。李賀(790—816),字長吉。家居福昌(今河南宜陽)昌谷,后世稱他為李昌谷。出身沒落的皇室后裔家庭。七歲時因作詩“名動京師”,十五、十六歲時已工樂府,與先輩李益齊名,但因避父晉肅諱,不得應進士第,斷了科舉仕進之路。只做過三年在宗廟職掌祭祀的九品小官,終憤而辭職。年僅二十七就去世。
《李長吉歌詩》共存錄二百四十余首詩。李賀的詩有不少諷刺黑暗政治和社會現象,或直陳時事,或借古諷今。如揭露帝王驕奢無度,酣歌宴舞,通宵達旦的《上云樂》、《秦王飲酒》;批判憲宗服藥求仙的《仙人》、《昆侖使者》、《馬說二十三》;憤恨藩鎮專橫暴虐和歌頌邊塞將士慷慨赴難英雄氣概的《猛虎行》、《雁門太守行》、《古鄴城童子謠》、《上之回》;譴責權門貴族飛揚跋扈、驕奢淫佚,好景不長的《榮華樂》、《秦宮詩》、《牡丹神曲》、《夜飲朝眠曲》、《貴公子夜闌曲》、《嘲少年》、《梁臺古意》;諷刺宦官當權,賢才失意的《呂將軍歌》、《感諷六首其三、其四》;揭露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傾訴百姓悲慘遭遇的《老夫采玉歌》、《感諷五首其一》、《黃家洞》;同情宮廷失寵妃嬪的痛苦境遇的《宮娃歌》、《三月過行宮》;反映政治黑暗、正直之士遭殃的《公出無門》、《艾如張》;抨擊科舉制度不能選拔真才的《送沈亞之歌》、《仁和里雜敘皇甫題》等。
《李長吉歌詩》中更多的詩篇是發泄詩人懷才不遇的滿腔抑郁之情,表現他“哀憤孤激之思”的,如《馬歌二十三首》、《開愁歌》、《春歸昌谷》、《秋來》等流露出他仕途困厄,疾病纏身的消沉情緒。但他又不甘沉淪,在《浩歌》、《致酒行》詩中,他自作奮勉“世上英雄本無主”,“二十男兒那刺促”,發出“少年心事當孥云”的豪言壯語。他感于藩鎮割據,朝庭無能,詩文無用,“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反映他愿棄文學武,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在《馬詩》中,他歌頌戰馬的俊健,以馬自喻,希望能馳騁沙場,殺敵立功。這是李賀詩思想感情的基本的一面。而在《日出行》、《苦晝短》、《天上謠》、《夢天》、《相勸酒》、《官街鼓》等篇中,則表現了悲慨時光迅速、人生短促的消極情緒。
李賀詩中也有不少是寫神仙鬼魅題材的。詩人出于對黑暗現實的憎恨和無可奈何,探索擺脫死亡的途徑,以及對神仙境界的奇妙幻想,在他的《天上謠》、《夢天》等名作中,出現了王母、嫦娥等神仙人物,銀浦、月宮等天國風光,極奇麗譎幻之觀。而在《古悠悠行》、《拂舞歌辭》、《官街鼓》等作品中,則寫神仙的虛誕和滄桑的變化。李賀作品中還出現對鬼魅世界的可怕描述:“鬼燈如漆點松花”(《南山田中行》),“鬼雨灑空草”(《感諷五首之三》),“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秋來》),“百年老鸮成木魅,笑聲碧火巢中起”(《神
李賀詩中還有一些名作,如《李憑箜篌引》、《申胡子觱篥歌》、《聽穎師彈琴歌》等,通過“石破天驚”的奇特想象和比喻手法,描繪音樂家的高超技藝和動人的音樂美,給人以很深的感受。《楊生青花紫石硯歌》、《羅浮山人與葛篇》描寫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手藝和絕技。《昌谷北園新筍四首》借詠筍以贊美青春的活力,都是清新俊拔為后人傳誦的佳作。這類詩總的反映了李賀詩題材的多樣化,而像《美人梳頭歌》一類作品,則暴露出作者對貴族生活的欣賞態度。此外,李賀還屢效齊梁體,抒寫秾艷的愛情詩,大都設色絢麗,絢爛而又凄惋。
李賀詩想象豐富,構思奇特,馳騁天上人間,化平庸為神奇。語言上善于镕鑄,句鍛字煉,色彩瑰麗,形成一種奇崛幽峭、秾麗凄清的風格,在中唐詩壇,乃至整個詩史上,他都可以說是異軍突起,獨樹一幟的詩人,并影響了李商隱、溫庭筠的詩風。
李長吉歌詩,《四庫全書》所收者,名《昌谷集》,四卷,《外集》一卷。一名《李長吉文集》,四卷。有影印宋蜀刻本。又名《李賀歌詩編》,四卷,有影印金刻本。注本以南宋吳正子、劉辰翁《箋注評點李長吉歌詩》四卷、《外集》一卷為最早。明以來注家很多,以清王琦《李長吉歌詩匯解》本較為詳博。有乾隆間刻本。今人葉蔥奇所注《李賀詩集》,以王氏匯解為主要依據,兼采諸家,并作疏解,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同年,中華書局又將清代較好的三種評注本合編,題為《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計王琦《李長吉歌詩匯解》四卷、外集一卷,姚文燮《昌谷集》四卷,方世舉《李長吉詩集批注》四卷,點校出版。1976年改名為《李賀詩歌集注》,是目前通行的注本。另外,錢仲聯有《讀昌谷詩札記》和《李長吉詩永貞詩史發微》,考訂詩的本事有新見。1984年出版的錢仲聯《李賀年譜會箋》是兼年譜與詩注性質的新著,解詩與舊注多有不同。
上一篇:孟東野詩集
下一篇:河東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