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載在《詩法家數》云:“作詩結句尤難,無好結句,可見其人終無成也。”結尾在全詩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能起到關合全篇,或首尾呼應,或卒章點題的作用。
好的結尾,不但能將全詩整體形象畫一個完滿的句號,而且使讀者如嚼橄欖,清香盈頰,余味不絕。如聞鐘聲,清音繞梁,經久不衰。謝榛《四溟詩話》云:“律詩無好結句,謂之虎頭鼠尾。大凡詩詞結語,須風流蘊藉,蘊藉則俱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詩的結尾方法,多姿多彩,不能一一概括窮盡。為了方便記憶掌握,著名詩人錢明鏘將它歸納為“四類”、“八法”、“八式”,現分別舉例講解如下:
(1)四類。這是從詞與意的關系來分的。宋姜夔在《詩說》中說:“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馬。詞意俱盡,故臨水送將歸是已;意盡詞不盡,如摶扶搖是已;詞盡意不盡,剡溪歸棹是已;詞意俱不盡,溫伯雪子是已。所謂詞意俱盡者,急流中截后語,非謂詞窮理盡者也。所謂意盡詞不盡者,意盡于未當盡處,則詞可以不盡矣,非以長語益之者也。至如詞盡意不盡者,非遺意也,辭中已仿佛可見矣。詞意俱不盡者,不盡之中固已深盡之矣。”這話說得比較復雜,我們且把它分作四個類型來舉例說明。
詞意俱盡類。這就是“急流中截后語”。如李白《獨坐敬亭山》結尾“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全篇收住,詞意兩盡。
意盡詞不盡。如杜甫《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下聯出句一語雙關。既說古跡猶存,又稱英名不滅;對句暗寓劉備攻打東吳失策的遺憾。這樣的結句戛然而止,即姜夔所說的“意盡于未當盡處,則詞可以不盡,非以長語益之者也”。
詞盡意不盡。這類結句是指全篇結束后猶存余意,所謂意在言外,味而可知者也。杜甫《九日詩》:“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整冠,蘭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此詩結句,在上句設一問句,表現出詩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廣的憂傷,含有無限悲天憫人之意,下句一個“醉”字將全篇精神收攏,鮮明地刻畫出詩人此時雖已醉眼朦朧,卻仍盯住手中的茱萸細看,不置一言,卻勝過萬語千言。其意味深長,悠然無窮矣!
詞意俱不盡。例如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此詩結尾兩句以明月興象,寄托愁思相送直到夜郎,以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來表現愁心將像明月一樣永遠相隨之意。話好像未說完,其意更綿綿不絕。
(2)八法。這是從表現手法來分。
結句點題法。這是最常見的方法,起到總結主題思想,回扣詩題的作用。例如李白《渡荊門送別》:“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便是在結尾處歸攏詩意,點題收尾。
自題宕出法。這就是《說詩啐語》中所說的:“放開一步,或宕出遠神。”例如杜甫《畫鷹》:“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聳身思狡免,側目似愁胡。絳鏇光堪摘,軒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詩人前三聯都是刻繪畫中鷹的颯爽風姿,而結句以真鷹氣概期之,將詩人自己乘風思奮之心,嫉惡如仇之志寄托在“畫鷹”身上,從題目生發開去,深化了主題。
以象作結法。這樣結尾顯示了人的姿態神情,言語口吻,能增強生活氣息與親切感,從而深化了主旨。例如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這種以象作結,既可顯自身之象,亦可顯他人之象,眾人之象。
以事作結法。這方法用最多的是用典故結束全篇。例如當代著名詩人熊東遨《約赴浙南看山,車中作此贈明鏘等諸詩友》詩:“喜赴清風約,攜春過北江。不知山態度,先與月商量。月道虧將滿,山應翠復蒼。明朝逢衛八,杯酒盡吾狂。”此詩用衛八招待杜甫喝酒,杜甫贈詩作謝的典故作結。使讀者對摯友相聚的歡樂情景作出聯想,更顯情真意切。
以理作結法。這類結尾代表作有蘇軾《題西林壁》下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類詩的結尾都在前面感性形象認識基礎上,提示了一定的哲理,寓意無窮。
以比作結法。例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的結尾:“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用此比作結表白自己的清白,有冰清玉潔的人格。
以景作結法。一般景語中含有意象,可以達到象外有象,余味不盡的效果。例如韋應物《聞雁》:“胡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前兩句寫思婦之情,悠遠綿長,后兩句寫秋雨淅瀝,高齋聞雁,益增歸思,于寫景中含有纏綿的情意。
以情作結法。一種只是單純地表達某種情感。例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又如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對朋友的遠行進行勸慰,表達留戀之情。
(3)八式。這是從尾聯上下句關系來分的。
問答式:例如杜牧《清明》:“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問一答,自然天成。
對仗式:例如杜甫《絕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對仗工穩,飽含深情。
遞進式:例如李商隱《無題》:“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詩人借用劉郎的典故,表明詩人與心愛人再無相會的可能,情感更進一步。
承述式:例如韋莊《臺城》:“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此聯上句作判斷,下句作解釋。
連續式:例如袁枚《馬嵬》:“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情感連續。
比喻式:例如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人以桃花潭水的深度比喻汪倫的情意。
設問式:例如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人此時設想彼時,而彼時正談論此時,談論的是巴山夜雨之時的思念之情。
對比式:例如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兩種情景對比,引人感嘆。
關于結尾,著名詩人林從龍先生說:“如何寫律詩和絕句的尾聯,此中奧妙甚多,詩評家多有論及。這里只談一點,即尾聯兩句必須一氣呵成,讓讀者讀完上句非讀下句不可;如上句已經言盡意止,則下句成了累贅,整首詩便會黯然失色。”
上一篇:詩詞創作如何開頭
下一篇:怎樣才能作出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