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集成初編》的主要內容,《叢書集成初編》導讀
《叢書集成初編》是一部大型綜合性叢書。所謂“叢書集成”就是集合古今叢書之大成。這部叢書名義上由王云五主編,實際由張元濟輯錄。1935年12月由商務印書館陸續(xù)出版,原擬分4000冊,因抗戰(zhàn)爆發(fā)而中斷,實際出書3467冊。1982年中華書局決定將《初編》所出之書重印出版。書多重行排版并加斷句,不宜排印的用影印。余下的533冊,近將由中華書局出版。
王云五(1888-1979),字岫廬,廣東香山人。辛亥革命后曾任臨時大總統(tǒng)秘書,蔡元培任教育總長后任專門教育司科長。1921年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一生編著百余種,主要有《百科全書》、《萬有文庫》等。張元濟(1867—1959)字菊生,浙江海鹽人,光緒進士。曾任刑部主事,總理衙門章京。參加過戊戌變法,后加入商務印書館任總經理,致力于文化出版事業(yè)。曾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本《四部叢刊》,著有《校史隨筆》、《涵芬樓燼余書錄》等書。鑒于唐宋以來筆記、叢抄、雜說,以及偏僻文集和零散著作都有參考價值,而這些書都包括在各種類型的叢書里,張氏就決心編輯一部叢書集成來匯集眾多叢書中之有價值者。1935年在他指導下開始輯印《叢書集成初編》。
《初編》所輯叢書百部,其標準以實用與罕見為主;前者為適應需要,后者為流傳孤本。所選叢書,至清刊為止,辛亥以后新刊,一概從闕。內容約6000種27000余卷,同一種書見于兩部或兩部以上叢書者則汰其重復。實存4100余種,約20000余卷。一書分見幾部叢書,詳略不一者,取最足之本;如同樣都是足本無校注者,取最早刊印之本;有校注者,取最后出之本;名同而實異者,則聽其兩存。
該書在體例編排上分為10大類,其中總類收書131種,哲學類收書226種,宗教類收書11種,社會科學類收書264種,語文學類收書133種,自然科學類收書135種,應用科學類收書156種,藝術類收書240種,文學類收書914種,史地類收書614種。用現代學科術語來類分古書,該書編者做了一項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盡管有些類目歸類不準確,但是這種打破四部引入現代分類方法,適應了時代要求,類目劃分也是比較詳細的。
從百部叢書的性質來看,可以分為普通叢書、專科叢書、地方叢書3大類。普通叢書中包括宋代2部、明代21部、清代57部;專科叢書12部,分為經學2部、小學3部、史地2部、目錄學1部、醫(yī)學2部、藝術1部、軍事1部;地方叢書中省區(qū)、郡邑各4部。該書收錄的叢書中罕見的有元刊《濟生拔萃》、明刊《范氏奇書》、《今獻匯言》、《百陵學山》、《兩京遺編》、《三代遺書》、《夷門廣牘》、《天都閣藏書》,清刊《學海類編》、《學津討原》;實用的如《聚珍版叢書》、《知不足齋叢書》、《粵雅堂叢書》、《墨海金壺》、《借月山房叢書》、《史學叢書》、《畿輔叢書》、《金華叢書》等;有被譽為“叢書之祖”的《儒學警悟》與《百川學海》;有開郡邑叢書之先河的《鹽邑志林》。總之,舉凡常備參考的古籍大都包羅在內。
張氏選定了叢書百部的目錄和確定選取重本的標準以后,又親自撰寫《叢書百部提要》,對每部叢書的源流、內容、價值,言簡意賅地加以論述,使讀者對百部叢書有清楚的了解。193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叢書集成初編目錄》,是專為查檢這本大型叢書而編制的一部體例完備、檢索方便的叢書目錄,解放后又再版。
張氏本來準備再出續(xù)編,同樣由于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歸于泡影。1983年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叢書集成簡編指南》,1986年新豐出版公司又出版了《叢書集成新編》,上海古籍出版社也準備出版《叢書集成續(xù)編》。
上一篇:《《水經注疏》與《水經注圖》》的主要內容,《《水經注疏》與《水經注圖》》導讀
下一篇:《東京夢華錄》的主要內容,《東京夢華錄》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