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政治的倫理范疇。“忠”的原義是“盡己之心”,用在傳統(tǒng)政治上,指臣屬對君主竭智盡心的品格,后來則成為傳統(tǒng)政治對臣屬的基本要求,于是就產(chǎn)生了“忠臣”這一倫理范疇。不過,“忠臣”的內(nèi)涵是在不斷變化的,總的趨向是由相對的關(guān)系變?yōu)榻^對的關(guān)系。先秦時代,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是相對的,君擇臣,臣也擇君,合則留,不合則去。所以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說得更明確:“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概括起來說,就叫“君仁臣忠”。荀子曾將大臣分為“態(tài)臣”(以媚態(tài)悅君者)、“篡臣”、“功臣”、“圣臣”,前兩類是“奸臣”,后兩類是“忠臣”;而“忠”又有“大忠”、“次忠”與“下忠”之分,“大忠”如周公輔周成王,“次忠”如管仲佐齊桓公,“下忠”如伍子胥諫吳王夫差。《荀子·臣道》對“忠”的定義是:“逆命而利君謂之忠。”其基本意義是“盡己之心,以利于君”。法家韓非首倡君權(quán)至高無上,將“忠”視為臣下對君主的絕對順從,認為“忠臣不危其君”,聲稱“人主雖不肖,臣不敢侵”,甚至將儒家盛稱的“湯武革命”斥為“篡弒”。大一統(tǒng)王朝建立后,作為官學的儒家將韓非的“忠臣”觀念加以改造,使其成為體現(xiàn)大一統(tǒng)專制下君臣關(guān)系的倫理范疇。此后,“忠臣”的基本含義是“一仆不事二主”。當然,在中國古代,“忠臣”的外延并不狹隘,舉凡見危致命、殉君死節(jié)、犯顏直諫、剛正不阿、廉潔奉公、愛民如子、為民請命等等,都在“忠臣”之列。盡管江山易主,歷代王朝都要表彰“忠臣”,甚至是敵朝的“忠臣”,如元朝表彰忠于宋朝的文天祥,清朝表彰忠于明朝的史可法。
上一篇:什么是《敬》
下一篇:什么是《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