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學又稱接受理論、接受研究,接受方法,是西方文學研究中一種新興的方法論。因為它產生于聯邦德國南部康斯坦茨,又稱康斯坦茨學派。
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出現了一股“非政治化”,非思想化的純學術研究思潮,以美國的“新批評派”和西德的“文體批評派”為代表,在文學批評和文學史的研究中占統治地位,他們把理論思維重點放在作品的“本文”的“自身價值”和“獨立性”上,把文學作品視為“完整的語言結構”,反對從任何政治、經濟、思想史或心理根源上去分析、解釋文學作品。這種把文學和社會生活、社會歷史根源對立起來的文學批評方法,必然把文學引向片面、狹窄的形式主義道路。到了六十年代,隨著國際政治風云的變化,不少學者政治傾向加強,學術界開展了一場辯論,他們從文學接受和影響方面來研究文學科學,以聯邦德國學者漢斯·羅伯特·堯斯,和沃爾夫岡·伊塞爾為代表的“康斯坦茨學派”,把理論思維的重點放到文學與現實、文學與讀者、文學的功能與社會效果等問題上,特別注意把讀者作為文學科學的對象。堯斯于1967年發表了《文學史作為文學科學的挑戰》,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研究文學的接受問題,他的“七點論綱”,被認為是接受美學形成一個獨立學派的宣言。堯斯認為在文學進程中,不僅有作家作品而且有讀者,作品通過閱讀才能進入文學的流通過程,才能表現出作品的價值。文學史是作家作品和讀者的鑒賞意識構成的。文學的接受過程在作家藝術構思中就產生了。他要考慮讀者的“期待視野”。并在藝術傳達中不斷修改來適應讀者的期待視野。堯斯把對文學作品的接受分為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垂直接受是指從歷史角度考察讀者接受文學作品。有的文學作品蘊藏的含義逐漸被發掘,幾百年也研究不完。水平接受是指每個時代、個人、階級、階層、社會集團對同一部作品的接受,因接受者主觀條件不同,有不同的接受。在接受過程中,讀者的能動性不僅決定文學作品的歷史評價,而且影響文學的再生產。堯斯強調文學的社會效果和功能。他認為文學的社會效果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文學功能是社會效果的總和抽象,文學有一種潛在引導力量,能改變人們的知覺行為。
伊塞爾則從閱讀鑒賞角度研究文學的接受。他認為文學作品有兩極,一極是藝術的即作者寫出來的本文,另一極是審美的即讀者對本文的具體化或實現。在作品文本結構中已經暗含著讀者可能實現的種種解釋的葫芽,叫做“暗含讀者”。他還認為,文學使用的描寫語言,包括了許多不確定的意義和意義空白,這些不確定的意義和空白是產生藝術效果的根本出發點,把他它稱為“召喚結構”,由它引導讀者去思考。同時他認為文學的意義隨著時間更迭,其意義不斷變化更新。作品的意義存在于閱讀之中,是讀者和作品相互關系的產物。因而閱讀是作品和讀者的橋梁,讀者通過閱讀填補作品中的空白。伊塞爾還認為文學作品描寫的一種虛構世界,存在著一種“空曠結構”,在閱讀中要調動現實生活世界的經驗和想象力去填補,因而接受過程是一種再創造過程。
民主德國腦烏曼等合作的《文學——社會——讀者》一書,依據馬克思主義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系,對接受美學進行了總體考察,不但澄清了西方學者中一些唯心主義論點,而且豐富完善了接受美學體系,成為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接受美學的代表,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影響。
總的說來,接受美學作為一個獨立學派。在六十年代中期出現,七十年代迅速流傳至歐美,目前已成為一種國際性學術思潮。
接受美學主要闡述作者、作品和讀者之間關系,特別強調讀者對作品接受理解的意義。它自覺地、有理論指導地把讀者在鑒賞文學作品過程中的創造性,提高到與作者創作過程中的創造性同等的高度。并把創作過程和鑒賞過程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相互聯系,互為條件,彼此影響推動的完整文學過程,在文學鑒賞中具有重要意義。
一、接受美學認為任何一種文學作品的社會意義和美學價值,只有通過閱讀才能實現。接受美學把作者?作品?讀者視為一個動態的完整文學過程。蘇聯學者梅拉赫稱之謂:“動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者賦與文學作品發揮某種功能的潛力。但它自己不能實現,本身只具有產生某種社會作用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要變成現實性,只有進入鑒賞過程,通過讀者來實現。正如馬克思說:“因為只有在消費中產品才成為現實的產品,例如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為才現實地成為衣服;一間房屋無人居住,事實上就不成為現實的房屋;因此,產品不同于單純的自然對象,它在消費中才能證實自己是產品,才成為產品。”物質生產是這樣,文學藝術產品自身的確證也需要通過藝術鑒賞的實踐。只有讓文學作品成為鑒賞對象,在群眾性的鑒賞中,才能發揮它改造社會,教化人心的思想力量和藝術力量,并由此而獲得藝術生命。所謂千古不朽的杰作,總是在被群眾廣泛接受,并在世代相傳中不斷更新美學見解,進行廣泛的審美評價,獲得新的補充,才成為“無時間性”的美學對象。
二、接受美學認為,讀者在完整的文學過程中,不是被動地反應環節,而是積極地、能動地反作用于作品。一方面作家為讀者創作作品,作品影響讀者;另一方面讀者在鑒賞過程中表現出種種信息又反饋給作家,從而創造作家,影響作家,推動文學藝術創作繁榮發展,至于優秀的古典文學遺產要具有現實意義,發揮它的社會功能,獲得新的藝術生命,也只有通過不同歷史時期的讀者,根據自己的美學見解,在審美鑒賞中進行再認識,再評價,再創造來實現。
三、接受美學認為,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既要受到作品的制約,又要受到讀者自身主觀條件的制約。這兩種制約表現在審美欣賞的全過程中,鑒賞主體的讀者,在接受審美客體的作品時,要根據自己的審美趣味、希望、要求選擇作品,在鑒賞作品中又要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文化藝術修養等進行再創造。在接受過程中,同時又受作家作品的影響,并把作品當成認識世界、認識自己、擴大知識,提高修養進行娛樂的手段。在接受過程中作品或對讀者發生積極影響,或者發生消極影響,這種影響的過程。叫讀者自身變革過程。據此,有人又把接受美學稱為:接受——影響美學。作品的潛在功能越豐富,對讀者的影響就越大,影響越大,接受的人就更多,作品的藝術生命力就更強。
四、接受美學把文學的接受分為社會性接受和個人接受兩種形態。作者一部作品從脫稿到讀者接受,要經過兩種社會占有形式。第一是社會接受形式,作者完稿后把作品交給編輯部,出版社之類的中介機構,經過編輯、評論家、教師、研究所的學者,從社會價值、美學價值、經濟價值等各方面進行鑒定,篩選,以及通過講座、書評、朗頌會、座談會、圖書廣告等介質,進行評價、介紹、宣傳,溝通作品和讀者之間的信息,引起讀者的期待心理。第二是個人接受形式。即每個讀者根據自己主觀條件、興趣愛好選擇、感受、體驗、解釋、理解文學作品。由于讀者的主觀條件不同,有不同的鑒賞動機,需求和效果。在鑒賞過程中一般又分為一般性閱讀,批評性閱讀,分歧性與背離性閱讀,欣賞性閱讀。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批評性閱讀和分歧性、背離性閱讀。批評性閱讀是讀者在忠于作品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查閱各種有關文獻、資料,深入地理解作品內容并撰文表明自己的見解,指出作品的成敗、得失、高下、優劣,如文學史家、訓古家、注釋家、版本家、評論家等,屬于高一級讀者的接受,我國古代學者往往以這種方式接受作品。如《毛詩正義》、《楚辭集注》、《全唐詩話》《清詩話》等,這種批評性接受文學作品的信息,便于作者總結提高、改進創作、推進創新。也有利于提高讀者群的欣賞水平。至于分歧性和背離性閱讀,主要是在批評性閱讀基礎上,提出與作品相對立的見解為接受目的一種閱讀。
接受美學為文學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這是肯定的。但目前接受美學尚處在多元化的發展過程中,這是僅根據聯邦德國,民主德國、蘇聯和我國學者的部分主張,作了一些扼要介紹,可以幫助我們從完整的文學過程中去鑒賞文學作品。但就接受美學本身而論,也還有不少弊端,如過分強調讀者的作用,忽視對作家作品的分析;在反對實證主義的借口下,排除對作品進行社會分析,他們僅研究作品的信息、代碼,以美學功能取代作品的其它功能,這是一種偏頗之見。另外我們還應看到,接受美學在實踐上,并沒有收到他們在理論闡述中那種明顯的成效,到目前為止,在許多方面,還停留在一種理論探索之中。就我國而論,接受美學目前還處在理論思維階段,在具體運用上僅作了一些嘗試,有特廣大讀者,根據馬克思主義觀點,在文學鑒賞中不斷運用,以豐富我們的鑒賞理論,提高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
上一篇:江西詩派
下一篇:什么是結構現實主義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