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天人三策
【出典】 《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董仲舒,廣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后百數,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仲舒對曰:‘陛下發德音,下明詔,求天命與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天子覽其對而異焉,乃復冊之……仲舒對曰:‘……’于是天子復冊之。制曰:‘蓋聞“善言天者必有徵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驗于今”。故朕問乎天人之應……’仲舒復對曰:‘……是故王者上謹于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對既畢,天子以仲舒為江都相,事易王。”
【釋義】 西漢學者董仲舒于武帝時以賢良對天人三策,受賞識,被任為江都相。
【例句】 ①胸次甲兵百萬,筆底天人三策,堪補舜衣裳。(方岳《水調歌頭·壽吳尚書》2836)這里以董仲舒比擬吳尚書,稱美他為飽學的治國之臣。②三策忠嘉親賜擢,動龍顏、人立班頭玉,臚首唱,眾心服。(姚勉《賀新郎·及第作》3090)這里用董仲舒事,敘寫參加殿試,受到賞識。
上一篇:典故《天也瘦》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天低野闊》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