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王門曳裾
典源出處 《文選·鄒陽 〈上書吳王〉》:“今臣盡知畢議,易精極慮,則無國而不可奸 (干)。飾固陋之心,則何王之門,不可曳長裾乎?” 《漢書 ·鄒陽傳》亦載。
釋義用法 漢鄒陽上書吳王,說自己拉著長襟,在各諸侯王門下游說。后以此典指奔走于王侯權貴之門。
用典形式
【曳裾】 唐·杜甫:“鼓瑟至今悲帝子,曳裾何處覓王門?”宋·劉筠:“異日親函丈,他門絕曳裾。”宋·陳師道:“朝下公門不曳裾,身寬心遠等林居。”
【長裾曳】 唐·張祜:“卻厭長裾曳,寧辭短褐穿。”宋 ·范成大:“斑衣誤作長裾曳,二年思歸今得歸。”
【曳長裾】 宋·陳師道:“折腰終不補,可但曳長裾。”宋 ·曾鞏:“倦游公府曳長裾,笑上扁舟指舊廬。”清·王時憲:“侯門縱可曳長裾,懶癖偏安水竹居。”
【王門曳裾】 清·王士禛:“亦識王門懶曳裾,參卿軍事復何如。”清 ·顧炎武:“客舍輕彈鋏,王門薄曳裾。”
【曳裾王門】 唐·李白:“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曳裾效鄒陽】 宋·陳與義:“諫議遺蹤尚可望,曳裾不必效鄒陽。”
【侯門恥曳裾】 唐·顧況:“貧居謫所誰推轂,仕向侯門恥曳裾。”
上一篇:詩詞典故《王謝烏衣》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瓦釜雷鳴》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