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王粲登樓
典源出處 《三國志 ·魏書·王粲傳》:“ (王粲) 年十七,司徒辟,詔除黃門侍郎,以西京擾亂,皆不就。乃之荊州依劉表。表以粲貌寢而體弱通侻 (tuo),不甚重也。表卒。粲勸表子琮,令歸太祖。”《文選·王粲 〈登樓賦〉》 李善注引盛弘之 《荊州記》:“當陽縣城樓,王仲宣登之而作賦。”劉良注:“仲宣避難荊州,依劉表,遂登江陵城樓,因懷歸而有此作,述其進退危懼之狀。”王粲 《登樓賦》:“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 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回兮,川既漾而濟深。悲汩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鐘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釋義用法 三國時王粲字仲宣,年少有奇才,他見當時長安一帶戰亂,而往荊州依附劉表,劉表不重用他,他很不得意,又遠離家鄉,因而登城樓作賦,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及思念故鄉的心情。后以此典表現羈旅他鄉,懷念故土的情懷; 或以“依劉”等指依附他人。
用典形式
【劉依】 元·耶律楚材:“有材希晉用,失志欲劉依。”
【事劉】 明 ·陳子龍:“從軍神武終依魏,作賦悲涼且事劉。”
【依劉】 唐·羅隱:“道窮漫有依劉感,才急應無借寇期。”宋·陳策:“問舊日王郎,依劉有地,何事賦幽憤?”明 ·張含:“登樓莫作依劉賦,奉使曾傳諭蜀書。”清·顧有孝:“入洛陸機新作賦,依劉王粲故多愁。”
【登樓】 唐 ·元稹:“登樓王粲望,落帽孟嘉情。”宋 ·文天祥:“橫槊題詩,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清·王夫之:“登樓有賦依州牧,長揖無門傲酒徒。”清·秋瑾:“對菊難逢元亮酒,登樓愧乏仲宣才。”
【王粲賦】 唐·元稹:“棲棲王粲賦,憤憤屈平篇。”明 ·何景明:“去國尚思王粲賦,逢時空惜賈生才。”
【王粲樓】 唐·張九齡:“自守陳蕃榻,常登王粲樓。”
【仲宣哀】 唐·杜甫:“蒼茫步兵哭,展轉仲宣哀。”
【仲宣賦】 宋·陳與義:“待予去掃仲宣賦,走馬還朝亦未遲。”
【仲宣樓】 唐·杜甫:“戎馬相逢更何日,春風回首仲宣樓。”宋 ·陸游:“霜露初侵季子裘,山川空賦仲宣樓。”金 ·高憲:“草封諸葛廟,煙鎖仲宣樓。”清 ·黃景仁:“憂來更上仲宣樓,一劍期將知己酬。”
【非吾土】 南朝宋·鮑照:“此土非吾土,慷慨當訴誰?”宋·陸游:“喚作主人元是客,知非吾土強登樓。”
【依劉表】 唐·李商隱:“自是依劉表,安能比老彭?”唐 ·杜甫:“徑欲依劉表,還疑厭禰衡。”唐·清江:“公子道存知不棄,欲依劉表住南荊。”
【賦異鄉】 宋·陳師道:“馬游從昔哀吾老,王粲當年賦異鄉。”
【賦登樓】 宋·蘇軾:“無事會須成好飲,思歸時欲賦登樓。”宋 ·范成大:“離合紛紛怕遠游,遠游仍怕賦登樓。”金·元好問:“自古江山感游子,今人誰解賦登樓。”
【登樓賦】 宋·蘇軾:“應念苦思歸,登樓賦王粲。”宋 ·周密:“持杯顧曲,登樓賦筆,杜郎才減。”
【粲公樓】 唐·杜牧:“含情碧溪水,重上粲公樓。”
【粲登樓】 清 ·黃景仁:“離擊筑,驩彈鋏,粲登樓。仆雖不及若輩,頗抱古今愁。”
【王粲依人】 清 ·余京:“廡下梁鴻誰共語,樓臺王粲尚依人。”
【王粲登樓】 唐·戴叔倫:“陳琳草奏才還在,王粲登樓興不賒。”宋·周密:“故國山川,故園心眼,還似王粲登樓。”
【去國王粲】 唐·杜甫:“傷時愧孔父,去國同王粲。”清·顧炎武:“論都念杜篤,去國悲王粲。”
【仲宣懷遠】 宋·李清照:“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
【依人王粲】 明 ·岑征:“避地少陵猶寄食,依人王粲漫從軍。”
【思鄉王粲】 清·毛奇齡:“念母徐生終去魏,思鄉王粲故依劉。”
【登臨仲宣】 清·蔣敦復:“登臨仲宣罷賦,望湘云渺然湘浦。”
【登樓王粲】 明 ·劉基:“問登樓王粲,鏡中白發,今宵又添多少。”清·顧湄:“伏闕陳東還痛哭,登樓王粲獨飄零。”
【飄零王粲】 明 ·陳子龍:“飄零顧予同王粲,狂簡何人薦禰衡。”
【王生悲異國】 明 ·唐寅:“不是王生悲異國,自緣風物重沾襟。”
【王粲殊方淚】 清·徐作肅:“王粲殊方淚,李膺清節殃。”
【王粲賦歸歟】 明 ·鄺露:“此去樊城望京國,定從王粲賦歸歟。”
【信美非吾土】 晉·潘岳:“信美非吾土,只攪懷歸志。”金·元好問:“生平王粲,而今憔悴登樓,江山信美非吾土。”
【高樓憶仲宣】 清·王夫之:“迢遙星棹依元禮,蕭瑟高樓憶仲宣。”
上一篇:詩詞典故《王猛捫虱》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王績醉鄉》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