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類·化成式:化虛為實(二)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化虛為實格: 此格復可分為二項: ……乙、對意想之境界,出之以寫實之筆調、一若確有其事者。(《詹安泰詞學論稿》第七章《論修辭》)
【詞例】
漁 家 傲
李清照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止,蓬舟吹取三山去!
【解析】 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多數要陷入現實與理想的永恒的矛盾漩渦中。儒家的道統教育,使他們積極入世,試圖奮發有為,建功立業,光宗耀祖。齷齪的朝廷和社會,又使他們備受折磨,屢遭打擊,心灰意冷。他們永遠在現實與理想的間縫里掙扎生存。當他們仕途失意,理想破滅時,常常轉借詩詞發泄苦悶。或描繪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辛棄疾 《破陣子》)的宏圖大展。躊躇滿志,或描寫 “晚來風定釣絲閑,上下是明月”(朱敦儒 《好事近》)的超眾拔俗、瀟灑自在。凡此種種描寫,多數并不存在于現實生活中,而只是文人的一種理想化。他們往往化虛為實,對此等意想的境界,做栩栩如生的描述,使他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虛實莫辨。宋詞中多隱逸避世環境的虛擬,少政治抱負施展的設想。李清照此詞堪稱獨辟蹊徑。
李清照是位有較強叛逆性格的才華超人的女子。在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里,她必然要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內心苦悶抑郁。此詞就是不甘心受壓抑、欲求自我振作的一次吶喊。這吶喊聲不容于現實,詞人便借夢境抒寫,詞之開篇乃夢境中所見天上之景象; 銀河波濤滾滾、千帆競馳、壯闊雄美,渾茫無際。這一切似乎都是觀人間江海的壯景,然結合 “曉霧”、“星河”,便虛虛實實,恍惚迷蒙。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此聯設置了一個懸念,下句才解釋描述的一切乃 “夢魂歸帝所”時的經歷。詞人自視甚高,以己為天上人物,故用一 “歸”字,難怪她對天上景物如此熟悉,在人間如此落落寡合。天國是美麗的,那里有慈祥善良、關心民瘼的天帝,他 “殷勤”地問訊著詞人歸去的處所,他當然能耐心地傾聽詞人痛苦的訴說。天帝飽含溫情的問語,寄寓著詞人無限美好的理想。這與人間置民眾死活不顧、畏敵如虎狼、只知一味逃跑的皇帝截然不同。詞人化虛為實,如身臨其境似的詳細、真實的描述,就突出了天上人間的強烈對比效果。下闋皆詞人與天帝的問答話語。詞人傾吐 “路長”與 “日暮”的苦惱。南渡后,詞人已由中年漸入老年,卻連遭國破、家亡、夫死、無子等系列打擊,被誣被盜,屢受欺凌。晚景孤苦無依。寂寞凄涼。漫漫無際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平,使人產生了畏懼感。所以,她嗟嘆臨近黃昏,不知是否還有路可走。她空有一身才華、畢生奮力掙扎,卻遭逢不幸。封建專制社會,不許女性的才華有任何表現機會。“學詩漫有驚人句”也是對現實壓抑的抗爭的呼喊聲。結尾三句是天帝的答語。他聽完詞人的訴苦,便鼓勵她不要心灰意冷、失去信心,應似憑借九萬里風徙運的鯤鵬,施展宏圖,大有作為。“三山”,是傳聞中仙人的居所,也是天帝為詞人指明的歸處。詞人不是一個閨閣所能牢籠的女子,南渡后更是關心國家命運,渴望“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九萬里風鵬正舉”,是借天帝之口自勉,是對現實的又一次抗爭。整首詞皆為虛擬,一經寫實之筆出之,便覺生動感人,虛處皆實。
南渡后,許多文人都用此修辭格,借夢境訴說苦悶、抒發壯志。陸游以“記夢”著稱。在夢中,他虛擬“鐵騎無聲望似水”(《夜游宮》)的大軍北伐宏偉壯闊的場面。失意后,便“秋曉上蓮峰,高躡倚天青壁”(《好事近》),神游山水。此化虛為實法,不僅限于記夢或神游,有時通篇寫實,中間摻以此法,妙趣橫生。如“貌掩巫山色,才過濯錦波。阿誰提筆上銀河,月里寫嫦娥?”(毛文錫《巫山一段云》)讀者就此可以聯想這位女子的國色天香。“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辛棄疾《太常引》)強烈地表現了詞人的現實理想與為實現理想的堅強意志。“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辛棄疾《菩薩蠻》)連綿的青山,都化成沖鋒陷陣的鐵騎。凡此種種,立足現實,意想天外。或夸張烘托,或直抒其情,皆得出人意表的效果,所謂“情事躍然紙上,虛處皆實矣。”(《詹安泰詞學論稿》)
上一篇:抒情類·情景自然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抒情類·感慨忠憤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