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漆身吞炭
典源出處 《戰國策·趙策一》:“晉畢陽之孫豫讓,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說,去而就知伯,知伯寵之。及三晉分知氏,趙襄子最怨知伯,而將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仇矣。’乃變姓名,為刑人,入宮涂廁,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問涂者,則豫讓也。刃其捍,曰:“欲為知伯報仇!’左右欲殺之。趙襄子曰: 彼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且知伯已死,無后,而其臣至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釋之。豫讓又漆身為厲(lai),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識,曰:‘狀貌不似吾夫,其音何類吾夫之甚也?’又吞炭為啞,變其音。……居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所當過橋下。襄子至橋而馬驚。襄子曰:‘此必豫讓也。’使人問之,果豫讓。……使兵環之。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義,忠臣不愛死以成名。君前已寬舍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故伏誅,然愿請君之衣而擊之,雖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義之,乃使使者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而可以報知伯矣。’遂伏劍而死。”! 《史記·刺客列傳》亦載,“知伯”作“智伯”。
釋義用法 豫讓是智伯寵信的館客。智伯被趙襄子殺死后,豫讓立志為他報仇,把自己弄得身上長癩,去掉須眉,又吞炭使聲音變啞,改變容貌使人認不出來,最后殺趙不成,要求用劍砍趙的衣服,以示報仇,自己自刎而死。后用此典表示義士舍身復仇,以酬大恩。
用典形式
【擊衣】 清·黃景仁:“擊衣呼豫讓,向風刎田光。”
【吞炭】 宋·黃庭堅:“忠言愿回天,不忍學吞炭。”宋·文天祥:“智滅猶吞炭,商亡正采薇。”
【漆身】 清·劉震:“報仇更比漆身苦,兩人后先得死所。”
【斬空衣】 唐·李白:“豫讓斬空衣,有心竟無成。”
【炭欲吞】 北周·庾信:“直言珠可吐,寧知炭欲吞。”
【漆涂身】 清·呂留良:“黥卒敢爭莝豆食,髡鉗未許漆涂身。”
【豫讓橋】 明·李攀龍:“風色田橫館,寒云豫讓橋。”清·陳維崧:“憶昨車聲寒易水,今朝,慷慨還過豫讓橋。”
【形容變盡】 宋·蘇軾:“猶勝相逢不相識,形容變盡語音存。”
【漆身吞炭】 清·錢謙益:“漆身吞炭依然是,爛額焦頭取次能。”清·納蘭性德:“一死難酬國士知,漆身吞炭只增悲。”
【豫讓聲消】 清·黃景仁:“似尾生柱朽,豫讓聲消。歲歲洗車舊例,為征人,移在今朝。”
【豫讓報恩】 清·徐乾學:“程嬰存祀義,豫讓報恩心。”
上一篇:詩詞典故《漆室女憂》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潘岳二毛》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