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題后著筆》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首句夜靜無人,惟行者與送行者相坐于此亭中。二句月色已上,正入夜深,見相坐話別,為時已久。三句四句,行者、送行者均已去,故離亭寂寂而掩矣,人驟散去,江山如故,只增寒景,系從題后著筆。(朱寶瑩《詩式》卷一)
【詩例】
江亭月夜送別 (其二)
王勃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解析】
王勃《江亭月夜送別》二首,互相聯貫。為了完整理解我們選入的這首作品的詩意,不妨抄錄其第一首及朱寶瑩的解析于下:“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津亭秋夜月,誰見泣離群。”朱寶瑩解析道:“首句二句,以江水、山云興起。三句四句,月下又當秋夜,相對掩泣,見一種別愁,惟明月照之。”第二首順接第一首的描述,寫詩人與友人在亭中依依話別。“煙籠碧砌”,以見夜色蒼茫,加一“亂”字,送者和行者紛亂不寧的心緒全出。“月向南端”,通過月亮偏移,示話別時久,夜已轉深,“月”前加一“飛”,似怨時光流逝太快,更見其不愿離別的情思。末二語寫人去亭空,江山為之增添幾分寒色。收筆起著渲染別離凄苦之況的作用。
“題后著筆”是對末二語構思特點的說明。此詩題曰“送別”,詩人本可將筆墨轉往敘說具體道別的情景,然后收束全詩。以這樣的方法寫送別詩,可謂之 “題內著筆”,在古詩中是很常見的,如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游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全詩首尾聯系比較直接。王昌齡《送郭司倉》:“映門淮水綠,留騎主人心。明月隨良椽,春潮夜夜深。”崔署《對雨送人》: “別愁復經雨,別淚還如霰。寄心海上云,千里長相見。”二詩結束或以景為喻,或借景托情,均用以表白送別之際,縈系于胸臆的懷念之情。此首《江亭月夜送別》的結束不同于上述諸詩。“寂寞離亭掩”,原先亭里詩人與友人在敘別,他們離去后,江亭空空,不見人影。“江山此夜寒”,只因友人離去,歡趣頓減,惟覺江山徒增寒況而已。此種敘訴離情凄苦的方法,不是直接向行者道出,而是著眼于人離去之后的山川景物,移情其中,使情愫在一種非抒情的形式下得以含蓄而又充分地展露。題后著筆在這里謂從別后之境起筆,變直接道別話情為間接訴敘衷曲。
以題后著筆的方法寫送別詩,古詩中頗多這類例子。王昌齡 《送張四》: “楓林已愁暮,楚水復堪悲。別后冷山月,清猿無斷時。”劉長卿《送子婿往揚州》:“雁還空渚在,人去落潮翻。臨水獨回首,殘陽歸掩門。”七絕如王昌齡《送魏二》:“醉別江樓桔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李端《江上送客》:“故人南去漢江陰,秋雨蕭蕭云夢深。江上見人應下淚,由來遠客易傷心。”以上詩末二語或道別后凄清之景,或懸擬行者前程感生的客情,無不從題后起筆生想。皇甫冉《送王翁信還剡中舊居》:“海岸耕殘雪,溪沙釣夕陽。家中何所有,春草漸看長。”通篇從送別之題后著想落筆,在此類詩中又別是一格。
沈德潛曾將詩歌結尾的方式歸納為三類:“放開一步”,“宕出遠神”,“本位收住”。題后著筆大致近似于“宕出遠神”一法,具有啟開思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的妙趣。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不粘題面》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拗結扛題》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