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不粘題面》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jù)】
杜甫《搗衣》詩前解從未搗衣時形容;后解則虛寫搗衣,總不粘搗衣字面,故深。(王堯衢《古唐詩合解》卷七)
【詩例】
搗衣
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況經(jīng)長別心。
寧辭搗衣倦,一寄塞垣深。
用盡閨中力,君聽空外音。
【解析】
宋代詩話家嚴羽曾把“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作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種最高境界。所謂“不著一字”,即是舍去形似,強調(diào)神韻,反對膠著,能從詩中讀出題外之旨、韻外之致。王堯衢所云的“不粘題面”意亦在此,即不著意于描摹事物情狀和具體過程,而是通過襯托、暗示,讓人體察出他要詠歌的事物和情感來,這樣更顯得“筆端深妙”。詩例中的這首《搗衣》就是如此。詩人秋夜聞砧,設想搗衣婦人對遠方戍卒的懷念,表達出詩人對戰(zhàn)亂之中百姓苦難的深深同情。“搗衣”,是古代一種洗衣的方法,下墊一石即搗衣砧,以衣服鋪其上,“執(zhí)一杵,如舂米然”(《丹鉛總錄》)。秋風一至,遍地生寒,更容易引起思婦對遠方戍卒的惦念,所以往往是連夜搗衣,以寄征絮。李白的《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說的就是這種情形。但杜甫這首詩題為《搗衣》,卻并不描敘搗衣時的情狀和具體經(jīng)過,而著力于搗衣時的所思所感。前四句寫搗衣之由,這是未搗衣之前;后四句雖寫搗衣之時,但仍虛寫搗衣,不粘題面。詩人這種處理方法是由其創(chuàng)作目的決定的,因為這不是首“詠物”詩,并不是要告訴我們搗衣的情狀和經(jīng)過,而是要借此抒發(fā)征夫思婦的別離之苦,表達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正由于此,他把重點放在由搗衣而引起的情思上。首句“亦知戍不返”就顯得感嘆尤深,黃生評此句說:“望歸而寄衣者,常情也;知不返而必寄衣者,至情也,亦苦情也。安此一句于首,便覺通篇字字是至情,字字是苦情。”(《杜詩說》)全詩正是圍繞征人的“戍不返”,首敘搗衣之因,次寫搗衣之勞,再抒相思之苦,后寄遙念之意,正如鐘惺所云“掩題思之,卻字字是搗衣。以情與景映出事來”,故顯得 “筆端深妙”(《唐詩歸》)。
這種不粘題面之法,也有兩種表現(xiàn)方式。一種是完全不粘,即作者要表現(xiàn)的對象與情感,在詩文中只字未提,完全憑烘托或暗示去發(fā)其題外之旨,文外之意。如金昌緒的《閨怨》:“打落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詩中無半個“怨”字而怨情自現(xiàn)。又如劉長卿的“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新年作》),不說人的孤獨寂寞,只說旦暮相伴的唯有猿猴,共同領略江上風光的唯有柳樹,客中凄涼,尤其是新年中的孤獨感亦自在言外。
另一種方法就是既粘又不粘。說粘,就是題目中的事物或情景也在詩中提及;說不粘,詩中著眼點或本旨又不是題目中所說的事物或情景,而重在題外之旨、文外之趣。杜甫的《畫鷹》、《房兵曹胡馬》、《佳人》以及這首《搗衣》 皆屬此法。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不言無不切》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題后著筆》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