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借題發揮》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送人,更不敘是人情親,一口只說江東兵火之后,破壞已極者,此是身先從江東歸,親眼實睹其事,時時欲向朝堂申訴,而不覺借題發之也。(金圣嘆《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卷三)
【詩例】
送朱中舍游江東
李嘉祐
孤城郭外送王孫,越水吳洲共爾論。
野寺山邊斜有徑,漁家竹里半開門。
青楓獨映搖前浦,白鷺閑飛過遠村。
若到西陵征戰處,不堪秋草自傷魂!
【解析】
所謂“借題發揮”,一般是指借談論另外的題目來表達自己的內心真意。表現在詩歌創作中,當指詩人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借對其他的事件、人物或景物的描寫表達出來,形成一種旁敲側擊、虛實相見的獨特風格。李嘉祐的這首《送朱中舍游江東》就是典型的借題發揮之作。
關于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從詩中所反映的情況看,可能是作于乾元二年至上元二年 (759—761年)之間,當時詩人曾先后任江陰令及臺州刺史,其地點均在今浙江境內。
從題目上看,這是一首送別親友之作,朱中舍可能是詩人的一位好朋友。首句:“孤城郭外送王孫,越水吳洲共爾論。”“孤城”當指江陰或臺州城,“王孫”指友人,“越水吳洲”泛指江東大地。這一句切合詩題,點出送友東游之事。按正常的思路,接下來應是一些敘舊情、思遠人的感傷之詞,但詩人沒有這樣,而是將筆鋒一轉,向四周的風物景觀鋪寫開去:“野寺山邊斜有徑,漁家竹里半開門。青楓獨映搖前浦,白鷺閑飛過遠村。”彎曲的小路通著山間的廢寺,竹籬掩映下隱約見出漁家半閉的屋門。搖曳的楓樹孤零零地倒映在水中,鷺鳥正悠閑地飛過寂寂的荒村。詩人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江東飽受戰火、滿目瘡痍的凄涼景象。
李嘉祐從仕和生活的時代,唐朝正處在安史之亂及其結束后劇烈的社會動蕩之中。由于長年戰亂,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處在“轉死溝壑,離去鄉閭,邑里丘墟,人煙斷絕”(《敦煌掇瑣》)的悲慘境遇中。《送朱中舍游江東》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成的。在這首詩中,詩人故意隱去了對“漁家”生活的正面描寫,而是通過“野寺”、“遠村”、無人出沒的“半開門”暗示出田園荒蕪、眾生凋敝的生活現實,字里行間透露出一種暗淡、沉重的心境。類似的描寫在他的其他詩作中也一再出現,像“處處征胡人盡稀,村村無食暮煙微”(《題靈臺縣東山主人》);“吳地征徭非舊日,秣陵凋敝不勝秋”(《早秋京口旅泊寄張侍御》)。正是懷著這種憂國憂民的切膚之痛,詩人在全詩的結尾嘆息道:“若到西陵征戰處,不堪秋草自傷魂!”“西陵”指今浙江蕭山一帶,安史之亂后曾多次遭到兵火洗劫。此時此刻,詩人眼中的吳山越水已不是昔日沃野千里的魚米之鄉,“征戰”使這里變得千瘡百孔、殘破凋零,目睹此情此景,怎能不使人黯然“傷魂”呢!
這首詩立意構思可謂別開生面。作者巧妙地以“送朱中舍游江東”這一事件為契機,將自己對江東的所聞、所見、所感借“共爾論”之際揮灑而出,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對國運衰落、民不聊生的悲嘆。其間承轉自然,因送友東游而談到“越水吳洲”; 因滿目蕭瑟而想到“西陵征戰”?!八屯鯇O”是虛,“自傷魂”才是實。表面上看,兩者之間似乎沒什么聯系,但細細品味,正是這種指東說西、借題發揮的寫法使詩人得以暢所欲言地痛斥時弊,使全詩得有鮮明的現實性和批判性,因而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人稱李詩“振藻天朝”、“中興高流”(高仲武語),從此詩來看,似乎是不為過的。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懸想題外,轉入題中》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借題自述》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