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象煉境《遠近異觀》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近天”狀其高,“到海”言其迥,白云、青靄若合若無,遠近之異觀也。山形既廣,非一星之分野所能該,今指中峰為限,而各屬一分野矣。壑間之陰晴,亦因云氣之升而異焉。至于投宿無所,就樵者而問之,見山遠而人居寡也。(吳昌祺《刪訂唐詩解》卷十七)
【詩例】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解析】
中國古代畫家,自南朝謝赫的《古畫品錄》始,便講究“經營位置”。尤其是山水畫,“以咫尺之圖,寫百千之景,非布置妥適,即不成畫;而其布置之方法,固須兼顧遠近高低疏密春秋朝暮晴雨種種。”(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作為山水畫南宗創始人的王維,深通其間秘訣,他的“詩中有畫”,突出表現為運用畫家筆法作詩,運用遠近法構造、經營典型的畫面,創造一片神游的意境。
中國繪畫的遠近法,與西方油畫的焦點透視迥然不同。西畫是選取一個固定的角度,像照相那樣,畫出這個固定觀察點見到的景物,而中國的山水畫是用俯仰往還的視線,采取數層視點以構成“全景”,往往是“令人抬頭先見遠山,然后由遠至近,逐漸返于畫家或觀者所流連盤桓的水邊林下。”(宗白華《美學散步》)讀王維《終南山》,儼然似在欣賞一幅山水長卷,而且達到了隨詩人的指引,信步漫游其中的境界。
開頭兩句,“ ‘近天’ 狀其高,‘到海’ 言其迥。”高迥,非遠觀不可得,“山水大物也,鑒者須遠觀,方見一障山水之形勢。”(郭熙語)可見,首聯正是站在山外,自下而上遠觀終南所得。而王維《畫學秘訣》有所謂“遠景煙籠,深巖云鎖”,第二聯便以煙霞云靄寫山之精神,其中包含了多層意蘊:遠遠望去,白云裊裊,青靄縈繞,而走近前去,身臨其“境”,則看不見,摸不著。這是“遠近之異觀”的景致,也是每個登山穿云靄的人都可以得到的真實感受。所以,這兩句寫的是人行進在半山中所得之景:“回望”,當是回頭遠望登山路徑,與李白“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相仿佛,然而,這里是高山之上,所以突然發現已被白云籠罩,處處山頭有如漂浮在滔滔云海上的島嶼,而繼續前進,走進那青靄縹緲的峰壑間,竟發現煙靄全無,清朗如是。這樣,一句寫回望,一句寫前瞻,一句遠眺,一句近觀,人物在其中,人物的行蹤亦在其中,十分細膩,很有特色,而山的高聳、幽深,山中景色的變幻奇趣,無不在暗中傳達出來。第三聯“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寫的是人站在中峰極頂上,放眼望去,終南之廣大,南北東西“各屬一分野”,而各個山巒溝壑間,有明有晦,陰晴不同。運用的是國畫家畫山 “三遠”的 “平遠”技法,“自近山而望遠山”,繪出的一幅鳥瞰圖。結尾兩句: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畫面由遠至近,登山者已由山上下到山腳,返回到了水邊林下。攀登已盡,而游興未闌,日既暮矣,而流連忘返,擬就山中投宿,“至于投宿無所,就樵者而問之,見山遠而人居寡也。”寫人居少,目的在于表現山遠,而問樵夫,一問“欲令眾山皆響”,問聲的回音谷應,遙遙傳響,便給了人深幽空靈的感覺,這是由近知遠而見的山景,由 “山前而窺山后”,再寫“深遠”者的一筆。游山者,已返水邊林下,卻還要“問”,便含有重重疊疊的感覺和情思,似乎要“飲吸山川于胸懷” 才肯罷休。
讀完全詩,或者說通過周回曲折、俯仰往還地游目周覽這幅山水圖,我們得到的是超象虛靈的詩情畫境,不同于日常認知心理時空觀照到的對象,這是用心靈的眼睛——審美心理時空——總覽體悟到的“全景”。正由于是用心靈的眼睛——審美心理時空觀照,所以“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遠近之異觀也”,不是某一固定角度得到的景色,也不是一幅平面圖畫,這是一個從遠看、近觀、拉開距離、身臨其間等各種不同角度得到的整體空間境界,要用電影藝術推移鏡頭的手法才能表現出的動態畫面,是詩人壓縮整合多種畫面構成的物我交融的多重意境。這種多重意境的構建,如同“山色湖光共一樓”、“八極可圍于寸眸,萬物可齊于一朝”的美學追求,正典型地體現著中國詩人、畫家的空間意識。蘇軾的《題西林壁》,有似于此,他寫廬山,也正是把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近看到的全部峰嶺收攝胸中,構成整體形象:“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欣賞者讀如上的詩句,也只有用心靈的眼睛,聯想領悟“全景”,才能在美感心理中得到 “象外之象”,得到暢神悅志的審美愉快。
以畫筆寫詩情,除了這種將遠近異觀的景致整合凝縮在詩句、詩篇中外,還有一種表現是移遠就近的描寫。如王勃“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王維“隔窗云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杜甫“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等等,確有一種空靈的美感和萬物皆備于我的審美享受。可見,用畫家技法,也就是從視覺藝術的手法著眼,描繪畫意詩情,或者探索詩情中的畫意,利用全身心的力量,調動各種感官把握對象,溝通各類藝術,通過審美時空的互滲,會使藝術感覺進一步豐富化。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構象煉境《闊狹頓異》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構象煉境《深一層法》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