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象煉境《闊狹頓異》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前半寫景如此闊大,五六自敘如此落寞,詩境闊狹頓異,結語湊泊極難。(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引黃山白語)
【詩例】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解析】
本詩是杜甫晚年所作,當時他的處境是“漂泊西南天地間”,沒有定居之處,乘坐小船長期漂浮在水面上。此詩所表現的就是詩人在這種境遇中的凄苦心境和憂國憂民的情懷。開頭兩句敘事,語似平淡,內涵卻十分豐富,情感尤為復雜。這里含有詩人初登岳陽樓時喜悅與新奇之感,盡管這種情緒非常微弱,但從“昔聞”“今上”二詞中依然可以感悟到詩人的這種心情。當然,這兩句詩中更主要的占主導地位的則是沉郁、悲慨、憂傷與悵惘,仿佛是在說,自己早就聽說過洞庭湖的勝景卻從來也無緣登臨,卻偏偏在這四處漂泊的落難之時才有了機會,在心境慘淡之時卻有美景可登臨,真好像命運在故意捉弄人,令人啼笑皆非。正因為這兩句詩中有如此豐富復雜的情感,才會產生以下“闊狹頓異”兩種境界的出現,這需要仔細體會,方可領悟其中的佳妙之處。
頷聯境界闊大宏偉,大有涵天容地之氣魄。意思是說,浩浩蕩蕩的洞庭湖將歷史上著名的吳、楚兩個大國的國界分開,成為吳楚兩地的疆界。湖面無邊無際,整個天空宛如全都倒映湖中,日月星辰就在湖面上漂浮。這十個字仿佛是遠距離的高空攝影鏡頭,把洞庭湖寬廣浩瀚的宏大形象從宏觀上生動逼真地描繪出來,其間也包含著作者的博大胸襟。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則將視點一下子聚焦到自己身上,又變成了一個特寫鏡頭。由于四處漂泊,連個固定的住址也沒有,當然無由收到親朋的來信,這無疑更加重了詩人的孤獨感。自己已經年老多病,只能泛著一條小船到處漂流,凄苦之況更是難以形容。最后兩句一轉,抒發憂傷國事的情懷。身處困境之中而一刻也不忘懷國家人民,這正是杜詩所以能傳誦千古、感動后人的精神力量之所在。
黃山白所謂的“詩境闊狹頓異”指的是詩中頷聯和頸聯所描繪的兩種迥然不同的境界。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繪洞庭湖的景色,境界宏麗,大有包藏宇宙之勢,后兩句敘述自己的遭遇,卻寫得極為落寞凄清,兩個畫面形成鮮明的對照,把作者孤獨凄涼的處境烘托出來,從而委婉地表達了宇宙廣闊無垠而人生有限的悲哀,以及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的慨嘆,思想容量極大,并為最后兩句的抒情作好了鋪墊。由此可知,境界“闊狹頓異”的這種寫法可以加強詩歌的表現力。正因如此,古人在作詩時常自覺地運用這一手法,但在運用時可出現兩種不同的情況,即有時先闊后狹,有時先狹后闊,但是這兩種境界是在同一場景中從不同角度所選取的兩個鏡頭,在時間上是統一的。只要具備這兩個因素,都可看成是這一手法之運用。杜甫的《登岳陽樓》屬于前一種情況,《旅夜書懷》則屬于后一種情況,即先狹后闊,詩的前四句是“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先描繪自己的一葉小舟停泊在江邊,微風吹拂著小草,江邊只有一孤舟,境界極小,令人感到窒息和凄涼。后面兩句的境界豁然開朗,平野廣袤,明星低垂,月光傾瀉江面,浩瀚的江水映著月光向東奔流。這樣,在極為廣闊的大背景下更突出了詩人當時到處漂泊的艱難處境,烘托出其孤苦無依的凄涼心境,取得了令人心靈震顫的藝術效果。宋代愛國詩人陸游《壬戌正月十四日》詩的中間兩聯也描繪出“闊狹頓異”的兩種境界。全詩云:“老子居然健,上元如許晴。湖平波不起,天闊月徐行。散發漁舟穩,臨風野笛清。安能擁笳鼓,萬里將幽并。”三四句視野開闊,境界闊大,月明風靜,水波不興,湖面一望無邊,天空浩渺無窮。五六句則集中刻畫自己獨坐一葉孤舟,散發野笛的閑散風貌,既表現出與廣大的自然相和諧,欲回歸自然的心態,也有宇宙無窮、人生短暫的喟嘆及自己被投閑置散而報國無路的苦悶,這才轉出最后兩句,表現要為國殺敵的壯烈心志。本詩在“闊狹頓異”之境界的創造方面與杜甫的《登岳陽樓》極為相似,所不同的是杜甫抒發的是感傷時事憂國憂民的情懷,而陸游表現的則是請纓殺敵和統一祖國的壯烈心志。這正是兩位不同朝代的愛國詩人各自一貫的思想主調,各自帶有十分鮮明的時代色彩。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構象煉境《大巧若拙》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構象煉境《遠近異觀》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