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寫景《夾敘夾議》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全篇首敘事,次抒情,再次抒情,再次敘事,結尾又加議論,其中又羼入情感。所謂夾敘夾議,層次井然。(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
【詩例】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
韋應物
兵衛森畫戟,宴寢凝清香。
海上風雨至,逍遙池閣涼。
煩疴近消散,嘉賓復滿堂。
自慚居處崇,未瞻斯民康。
理會是非遣,性達形跡忘。
鮮肥屬時禁,蔬果幸見嘗。
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歡體自輕,意欲凌風翔。
吳中盛文史,群彥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豈曰財賦強。
【解析】
詩是形象和情感的藝術,講究以鮮明的形象和充沛的情感打動人心。但這是否意味著完全排斥議論呢?對此,清人沈德潛有一段精辟的闡述:“人謂詩主性情,不主議論,似也而亦不盡然。試思二雅中何處無議論。杜老古詩中,《奉先詠懷》、《北征》、《八哀》諸作,近體中《蜀相》、《詠懷》、《諸葛》諸作,純乎議論。但議論須帶情韻以行,勿近傖父面目耳。”(《說詩晬語》)說得很清楚,詩與議論并非水火不容,中國古代詩歌自《詩經》起就有發議論的傳統,大詩人杜甫的許多代表作品,就是以巧用議論而傳唱千古的。然而,話又得說回來,詩中的議論畢竟不能完全脫離形象和情感而孤立地存在,冗長的、抽象的、干巴巴的說教,言理不言情,是會削弱乃至破壞詩的美感的。那么,韋應物的這首《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是怎樣運用議論而又詩味盎然的呢?
一是“夾敘夾議”,即熔寫景、敘事、議論于一爐。韋應物在《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中所描寫的是蘇州刺史任上的一個夏日雨中與蘇州文士們雅集暢飲的情景。這類題材若泛泛寫來,很容易流于膚淺、俗套的應酬之作。而韋應物的高明之處,就在于運用夾敘夾議的筆法,把“燕集”與“述懷”結合起來,在寫景、敘事中巧妙地穿插抒情和議論,開拓了意境的深度。詩人先敘述蘇州府邸警衛森嚴、清香縈繞的情況,交代了“燕集”的地點;接著描寫風雨驟起,池閣變得涼爽宜人,點明了寫詩的節令;又承題中的“燕集”,敘說煩惱悶熱頓時消失,嘉賓們歡聲笑語濟濟一堂。寫到這里,詩人陡轉筆鋒,插入了“自慚”四句,以議論筆調抒寫自己感慨:雖然身居高位,豈敢忘懷民生疾苦?只有通會自然之理,生性達觀、淡泊,才能分辨是非曲直。這幾句議論既與上面的敘事、寫景很自然地契合、交融,又避免景象的羅列,使詩情曲折生姿。如前所說,詩的議論不宜羅嗦、冗長,所以詩人又很快收住筆鋒,回到“燕集”的題意上來,對具體場景作簡練而生動的描寫:時值炎夏之際,鮮魚肥肉要禁食,新鮮的蔬菜瓜果不妨多嘗嘗。大家一邊開懷暢飲,一邊吟誦華美的文章,酒助人興,其樂融融,不自不覺中都有些醉意了,身體輕飄飄的似乎要凌風飛翔。至此,詩作似乎可以結束了——但這樣的話,此詩仍然不能跳出應酬之作的俗套。于是,詩人又扣住題中的“諸文士”之意,補寫了四句議論,稱贊蘇州是個人杰地靈的地方,不但經濟發達,財賦繁盛,而且人文薈萃,學術空氣濃郁。全詩夾敘夾議、敘議結合,令人讀之在明晰、井然的層次中又感受到詩情的起伏變化。
二是“帶情韻以行”,即議論飽和著詩人的真情實感,并且富有發人深思的哲理意蘊。詩中的議論不但要有形象的鋪墊,不著痕跡地溶化在藝術形象之中,而且要真實、自然地發自詩人的肺腑,語言又精粹凝練,令人讀之回味不盡。《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中的兩段議論,就具有這種特色。韋應物本是個頗有政治抱負、關心國計民生的詩人,而非庸官俗吏可以同日而語的,所以他在私人宴會上發出“自慚”的議論,告誡自己要勤政愛民,不忘百姓疾苦,也就顯得真切、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態。最后的一段議論,則緊緊扣合題意,不但顯示了韋應物作為地方長官與當地士紳和諧、融洽的關系,更表露了詩人發展經濟與繁榮文化并舉的社會理想,此詩也就因此而不同凡響、高人一籌了。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問答敘事》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摹寫精工》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