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寫景《妙寫琴理》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王昌齡《聽彈風入松》一首最為清幽。收處“空山多雨雪,獨立君始悟”,殊得琴理。作清微詩亦須識此意,故曰詩禪。(施補華《峴傭說詩》)
【詩例】
聽彈風入松闋贈楊補闕
王昌齡
商風入我弦,夜竹深有露。
弦悲與林寂,清景不可度。
寥落幽居心,颼颼青松樹。
松風吹草白,溪水寒日暮。
聲意去復還,九變待一顧。
空山多雨雪,獨立君始悟。
【解析】
唐詩中善寫音樂者,如韓愈《聽穎師彈琴》、白居易《琵琶行》、李賀《李憑箜篌引》等,“驚天地,泣鬼神”,藝術效果極佳。其詩或運用眾多的比喻生動地描繪出音樂的形象,或借助通感來溝通視覺與聽覺的形象,或通過描寫聽眾的感受來渲染音樂感人的魅力,手法高超,各臻其妙。王昌齡的這首詩,也是如此佳作。結句“空山多雨雪,獨立君始悟”,既把抽象的音樂形象化,也寫出了聽琴者的獨特感受,繪聲繪情,還隱約地抒發出作者志向,空靈高雅,可謂“妙寫琴理”。
《風入松》,古琴曲名,相傳為晉嵇康所制。這里說明琴曲的高遠古雅,不同凡響。“商風”,即秋風。《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其音商。”前四句交代時間地點:秋天的一個深夜,寂靜的竹山松林。“露”,既寫出夜之深,也寫出竹林之密。在這個清遠幽靜的環境里,聽著悲怨幽咽的琴曲聲,一切都變得那么諧和,那么平靜。從這里,我們還可以看出彈奏者與聽琴者之超凡脫俗。在這樣的環境里,聽如此的琴聲,效果更是不一般。獨居山林,自甘寂寞,與翠竹青松為伍,不食人間煙火,表現出詩人對世俗生活的厭惡,對大自然的向往。風吹竹木聲,風拂細草聲,溪水流淌聲……大自然奏出的音樂更是美妙無比,動人心魄。作者巧妙地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音樂形象化,意象豐富迷人,藝術效果極佳。這既是實寫眼前之景,又是虛寫《風入松》的琴聲效果。但虛實之間,變換巧妙,令人捉摸不定。這變幻莫測的意象,使人難以明了這到底是寫聲還是描景。我、景、聲,三者也融為一體。美妙的琴聲,隨松風而宛轉,隨流水而飄揚,搖曳多姿。“九變”,九首,九章。《周禮·春官·大司樂》:“苦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鄭玄注:“變,猶更也,樂成則更奏也。”待一顧,《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故時人謠曰: ‘曲有誤,周郎顧’。”這兩句正面著筆寫音樂,突出表現琴曲之古雅多變,非一般俗人能夠欣賞。古樸的琴聲、幽靜的環境、俗全脫的欣賞者,呈現在讀者眼前。
清人沈德潛說王詩“深情幽怨,意旨微茫”(《說詩晬語》);陸時雍說王詩“使人測之無端,玩之不盡”(《詩境總論》)。王昌齡的這首《聽彈風入松》確實如此高妙。結句“空山多雨雪,獨立君始悟”,“以不盡盡之”,“思入微茫,似脫實粘”,極盡空靈變化之妙。著此,令你分辨不出何為實,何為虛?哪里是寫景,哪里是寫聲?有點不可解、不可說的味道。譚元春說:“每獨吟此(指 ‘空山’二句),即有人外之想”(《唐詩歸》);沈德潛說:“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可想而不可說”(《唐詩別裁》)。妙不可言,這就是施補華說的 “詩禪”,這正是王昌齡善寫琴理的高超之處。
仔細看來,妙寫琴理在唐詩中也并不少見。王昌齡之前,有李頎。李頎的《琴歌》、《聽安萬善吹觱篥歌》、《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等詩,或寫琴曲的感人魅力,或用眾多比喻來描寫音樂的形象,筆姿飄逸瀟灑,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善寫音樂,情韻盎然者,王昌齡自己還有一首被人認為“解不出”的“連城之璧”:“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嶺色千重萬重雨,斷弦收與淚痕深。”(《聽流人水調子》)結句空靈,似結非結,欲盡不盡者,如李白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聽蜀僧濬彈琴》);錢起“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省試湘靈鼓瑟》)。妙寫琴理者,不僅要想象豐富,還應有自己的獨特感受。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妙于寫聲》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全用比附》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