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寫景《妙寫風雨之景》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上句因云起而日沉,為詩心所易到;下句善狀驟雨欲來,風先雨至之景,可謂絕妙好詞。(俞陛云《詩境淺說》丁編)
【詩例】
咸陽城西樓晚眺
許渾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解析】
許渾的登臨懷古詩,善于在描寫山河陳跡、俯仰古今興亡之中,寄蘊內心慷慨悲涼之情。其中,《咸陽城西樓晚眺》尤其為人們所傳誦。
咸陽本是秦漢的故都。秦孝公建都咸陽,為掃平七雄、統一中國開創了一代基業。漢代定都長安,又為這一古城帶來了新的繁榮。歷史悠悠,歲月如馳,幾多動蕩,幾多興亡!至唐建都長安,又給這一歷史古城寫下了更為燦爛輝煌的篇章。然而到許渾登上咸陽城西樓憑欄遠眺時,情況又是怎樣呢?
這時的唐王朝已經進入衰敗沒落的時期。唐室的衰敗沒落有著深刻的內在原因,統治者的腐敗使得江山社稷難以為繼,猶如重病患者非藥物所可療救。其表現形態,一是藩鎮割據,二是宦官專權。許渾成年以后,曾經北游幽薊、留滯相州,有過一番范圍廣泛的游歷,對于藩鎮跋扈有著深切的感受。而當時宦官的猖獗,乃至掌握了帝王的生死廢立之權。傳說唐憲宗為宦官王守澄、陳弘志所殺,“以暴崩告天下”(《新唐書·王守澄傳》)。寶歷三年(826年),宦官又殺了年僅18歲的唐敬宗。在許渾中進士的前一年,宰相宋申錫被宦官構陷,被流死者數十百人,天下稱冤。而在許渾中進士的第四年,朝廷又發生了震驚內外的“甘露之變”。宰相王涯等十余家全族被殺。當時的宦官氣焰囂張,迫協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同草芥。
可知一場巨大的社會動亂,其征兆已經出現。因此,當詩人登上咸陽西樓遠眺,他便將對于時局的觀感與憂慮,情不自禁地悄悄融化于景物的描寫之中了。
詩中展現的是深秋日暮的景象:蘆葦、楊柳,云起、日落,鳥飛、蟬鳴,渭水東流,從中隱約透露出衰颯的氣象。首句便說“一上高城萬里愁”,有籠罩全篇的氣勢,而通篇不點出所愁何事,這就耐人尋味了。頷聯在寫景之中兼寓人事,意味最為深長。“溪云初起日沉閣”,有奸邪在朝、君王失勢的寓意。漢代陸賈《新語·慎微》曰:“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曰:“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可以與此相啟發。“山雨欲來風滿樓”,將自然、人事揉為一體,不露形跡,暗示一場社會風暴將要來臨。頸聯曰“鳥下綠蕪”、“蟬鳴黃葉”,是典型的衰秋物象,而秦苑、漢宮,實際上是唐室的借喻。天下將亂唐室將衰,亦如同秦、漢。尾聯說“行人莫問當年事”,有不堪言說之意。所以首句 “一上高樓萬里愁”,看似毫無著落,實則一氣貫通全篇。
其中三、四兩句最為人所稱道。前人認為上句云起日落,為詩家易到之境,下句風雨欲來,尤為千古妙筆。其妙處在于把握住生活中令人心理感受最為深刻的一瞬間,傳神寫照,創造出具有永恒價值的藝術美。這里表現的重點是“風”。風颯然而至,來去無跡,最難描寫。宋玉作《風賦》,將風從生于青萍之末寫起,一路寫入山林松柏之下,進入高城深宮之中。寫它傳播椒桂的芳香,吹動水中的荷花,最后吹到君王身上,“清清泠泠,愈病析酲,發明耳目,寧體便人”,并稱之為 “大王之雄風”。《風賦》流傳千古,為人稱譽,就是因為它將風寫活了。后代之詩家亦多以動景寫風,如陶淵明詩“平疇交遠風,良苦亦懷新”;孟浩然詩“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杜甫詩“風含翠筿娟娟凈,雨裛紅蕖冉冉香”,分別以良苗、樹葉、翠竹顯示風的行跡,使風具有了清晰的形象。本詩以聳立之樓閣寫風,具有很大的難度,而著一“滿”字,即化險為夷。它不僅寫出了高樓風行澎湃的氣勢,而且傳達了詩人臨風憑眺的感受。風滿樓,是已然之景;山雨欲來,則是對未來的預測。以“山雨欲來”修飾“風滿樓”,更能喚起人的想象,傳出風的神韻。而用語清新暢達,絕無刻意雕飾之功。鐘嶸《詩品》說:“ ‘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 ‘高臺多悲風’,亦惟所見; ‘清晨登隴首’,羌無故實; ‘明月照積雪’,詎出經史?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王夫之亦說:“ ‘池塘生春草’、‘蝴蝶飛南園’、‘明月照積雪’,皆心中目中與相融浹,一出語時,即得珠圓玉潤。”( 《姜齋詩話》) “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句,亦此類也。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狀景如畫,忽入鬼語》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取景設色》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