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相生《似亦不似》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jù)】
首句敘出處,次句入題,即點清題字,三句承首句,從題之關(guān)系處作開筆,四句切斑字,妙在無刻畫之痕,此詠物體也。詠物若但刻畫一物,縱使盡態(tài)極妍,要非詩家所取也,惟在似物非物,非物似物之間,所謂“脫有形似,握手已違”者也。此詩除次句外,俱似物非物,非物似物也。(朱寶瑩 《詩式》卷一)
【詩例】
斑竹
蒼梧千載后,斑竹對湘沅。
欲識湘妃怨,枝枝滿淚痕。
【解析】
“斑竹”是一種有紫黑色斑紋的竹子。宋魏泰《臨漢隱居詩話》:“竹有黑點,謂之斑竹,非也。湘中斑竹方生時,每點上有苔錢封之甚固。土人斫竹浸水中,用草穰洗去苔錢,則紫暈斕斑可愛,此真斑竹也。”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則曰:“斑竹惟清湘有之,鮮紫,倒暈如血色,天生如此,未嘗每點上苔錢封之。”傳說舜南巡不返,葬蒼梧,他的二妃娥皇、女英淚下沾竹,形成斑痕,故又稱“湘妃竹”。竹上猶如淚痕的斑紋,加之附會其中的凄艷的神話傳說,使斑竹成為許多詩人筆下的熱門題材。
讀劉長卿這首《斑竹》詩,獲得的不是關(guān)于斑竹的完整印象,而是留下一種“似物非物,非物似物”的感覺。竹枝如何,斑紋怎樣,葉片作何舞動狀……,詩人對這些都未作交待,而是敘說舜葬蒼梧,二妃悲泣,淚灑竹枝,乃至千載之后,竹上猶見淚漬斑斑,以此說明湘妃哀之深,怨之長。同時,通過以上描述,斑竹最具有特征的紋痕也從側(cè)面被襯寫出來了。所以這首雖是詠物詩,其實是借物寫人,借人繪物,兩相比照,略形傳神。與讀魏泰、胡仔具體介紹斑竹的文字比較,得到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感受和體驗。讀前者所得,是對植物標本的認知,而讀后者,則是勾起對動人的古時神話的回憶,對蘊含其中的人情味的回味。一句話,是一種審美愉悅的滿足,而不是具體認知的實現(xiàn)。
以詩詞詠物,有些作者追求“巧構(gòu)形似之言”,注重于對所詠對象外貌形狀作精細入微的描摹,如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所云:“自近代以來,文貴形似,窺情風(fēng)景之上,鉆貌草木之中。”又如宋代范溫《潛溪詩眼》所云:“古人形似之語,如鏡取形,燈取影也。”在這些以追求外貌描繪的逼真和酷似為藝術(shù)極則的作品中,雖也不乏精美多巧的佳品,但是,更多因其過分拘泥形跡,喪失神韻,而流于一般乃至失敗。因此,大多數(shù)詩人和批評家都主張詠物作品要做到形神兼?zhèn)洌绕湟詡魃駷橹鳎磳ζ孀非笮嗡啤K究請D《詩品》對“形容”的要求是“離形得似”,不求貌似而貴神合。徐寅《雅道機要》:“詩之象如人之體象,須使形神豐備。”王士禎《花草蒙拾》:“疏影橫斜,月白風(fēng)清等作,為詩人詠物極致。程村嘗云:‘詠物不取形而取神,不用事而用意。’二語可謂簡盡。”岳端在評語里所指出,“詠物若但刻畫一物,縱使盡態(tài)極妍,要非詩家所取。”也是說的貴神似的意思。《斑竹》一詩就其對所詠對象外貌形態(tài)征狀的描摹來說是不具體的,而它內(nèi)在的神理情味則是充分完足的,做到了不脫形體,重在摹神。
詠物詩像這樣求神合甚于求貌似的例子很多,可以說這已成為古代詠物詩的一個良好傳統(tǒng),代表了詠物詩創(chuàng)作的主流。
上一篇:唐詩藝術(shù)技巧·虛實相生《翻騰之筆》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shù)技巧·虛實相生《出神入化》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