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喻托興《苦吟似不經意》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此詩從苦吟中得來,故辭不煩而意盡,務外者觀之,翻似不經意。(岳端《寒瘦集》)
【詩例】
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解析】
孟郊和賈島并被視為“苦吟”詩人的代表,向有“郊寒島瘦”之稱。人們談到孟郊苦吟風格的詩,往往舉出其詩集中一些蹇澀苦僻,刻琢雕鏤的作品。岳端則以為這首向被看成樸素自然的《游子吟》,也是“從苦吟中得來”。不失為讀孟詩一得。
此詩贊頌母愛,表現純真的孺慕之情。其以樸實的語言,形象的比興,道出了人人心中所懷有的美好感情,而流傳千古。
歌頌母愛是一個大題目,詩人完全可以洋洋灑灑寫上一篇長詩,然而此詩只有短短六句,藝術效果異常感人,這不得不歸功于詩人構思的巧妙。所謂“苦吟”,首先是指詩人為獲得巧思而付出艱苦的思維勞動。若無苦思,難有巧構,二者在通常情況下表現為一種正比例的協調關系。此詩構思的巧妙體現在三個方面:(一)選材之巧。慈母的愛可以衍化為許許多多具體的行為,詩人沒有去羅列眾多的事例,而是從無數事情中選出一件非常平凡,而又特別能夠體現母愛的小事——為臨行的游子縫紉衣服,以此來描寫母親對子女無微不至的關懷。一滴水可以見大海,一件小事能夠反映一個人的心襟,這個道理同樣適合文學(包括詩歌)創作。選擇一個適當的、具有濃縮的蘊含成分的細節小事,對于詩歌創作來說,可能就是預示著已經接近成功的邊緣。(二)疏密關系之巧。此詩由兩部分構成,前四句直敘母愛,后二句以比體出之,“寸草”比子女,“三春暉”比母愛,說明子女再盡心盡力 ,母親的恩愛也是報答不盡的,所以在雙方中,子女永遠是有所負的一方。以上兩部分內容,前者具體,后者較為概括,由具體過渡到概括,經過一次明顯的結構性跳躍。而在意蘊按排的密度上,前密集后疏朗,密者寫足縫衣本身的事象意態,疏者宕開一筆,充分拓展思維空間,使孺慕之情在翩翩遐思中得到延展升騰。一密一疏,一張一弛,使短短六行詩有波有瀾,意緒的表達由點及面,構成結構的完整和情蘊的充足。(三)結尾之巧。比興之體加上以問句作結,使本詩結尾給人以言已盡意猶無窮的感受。鐘惺贊道: “仁孝不言,自然風雅。”(《唐詩歸》)以上三點構思之巧,凝聚著作者的藝術匠心和精思苦慮,巧構實出于苦思。此外,像“密密縫”、“遲遲歸”,“寸草”、“三春”,選詞屬對,都頗費斟酌,精當難移,這些地方也都流露出作者一貫的苦吟痕跡。
盡管如此,此詩讀起來,與孟郊其他許多作品相比,確實順暢、明達、平易得多,全無寒苦、僻澀之感,因此,人以為其“似不經意”出之,并非沒有道理。其實,此詩的特點正在于內在的苦思巧構與外觀的樸素自然相統一,“苦吟”于其內,“似不經意”于其外。看幾例孟郊素被認為寒澀詩風的句子,“厚冰無斷文,短日有冷光”,“生隨昏曉中,皆被日月驅”,“如何不自閑,心與身為仇”,“江蘺伴我泣,海月投人驚”,皆思深詞琢,氣促調苦。《游子吟》出于苦吟與上述諸詩相似,曉暢自然的體貌特征則與諸詩大不相同,它代表著詩人苦吟風格的另一方面。
我國古代詩論對于苦吟似不經意這一創作經驗多有總結。與孟郊同時代的詩論家皎然反駁“不要苦思,苦思則喪自然之質”的說法,“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時,須至難至險,始見奇句;成篇之后,觀其氣象,有似等閑,不思而得,此高手也。”(《詩式》)清代劉熙載說:“西江名家好處在鍛煉而歸于自然。”(《藝概·詩概》)古代詩人也往往將苦思鍛煉而歸于自然作為詩歌創作一重高境來追求,寫出了許多既易讀又耐反復咀嚼回味的優秀作品,《游子吟》則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意近風人》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以俗為雅》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