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喻托興《意近風人》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劉方平《長信宮》:“夢里君王近,宮中河漢高。秋風能再熱,團扇不辭勞。”怨而不怒,意近風人,亦五絕所貴也。(施補華《峴傭說詩》)
【詩例】
長信宮
劉方平
夢里君王近,宮中河漢高。
秋風能再熱,團扇不辭勞。
【解析】
孔子曾提出 “詩可以怨”的主張。怨者,怨刺也,亦即可以對統治者提出批評意見。怨,就容易怒,怒,就要得罪人。怨而怒是儒家詩教所不取的,因為它違背了溫良恭儉讓的為人之道和和平中庸的處世之道。為文也要中庸,也要溫良恭儉,即使有怨言,也只能“怨而不怒”。“怨而不怒”的方法是“主文而譎諫”(《詩大序》)、“譬喻不斥言”(鄭箋)。“譎諫”、“不斥言”就是勸諫上政話要說得委婉,可以用譬喻、比興等方法。這樣既不得罪人,也許還可以收勸諫之效。所謂“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大序》)就是這個意思。只有這樣,才合“溫柔敦厚”的詩教和中庸之道。據說《詩經》的風詩就能做到這一點,因此,符合這個“怨而不怒”的標準,就叫“意近風人”。有人批評屈原的作品,說它們直接批評了楚王,是怨而怒了,所以被放逐至死。總之,“怨而不怒”,就是寫怨刺的詩,詩話要說得溫和委婉,怨刺的意思要隱約含蓄在詩句的言外,這樣才合儒家的詩教。
劉方平的《長信宮》是宮怨題材的詩,表達的是宮中婦女對君王雨露未降的怨望,希望君王再垂寵幸。內容并無多少新意,但表現方法卻有“怨而不怒”的“風人之旨”。它處處寫怨,但處處不著怨的痕跡;怨得委婉凄涼,但“怨而不怒”。題作《長信宮》,就深有含義在。長信宮是漢代宮名,漢成帝班婕妤被譖失寵,自求供養太后,即居長信宮。這就表明詩之女主人公,即是一位失寵的妃嬪,其怨情正如班婕妤;同時,也表明此詩是借漢諷唐,以古喻今。這正是一種“怨而不怒”的諷刺手法。詩首句“夢里君王近”,出言極巧妙,“君王近”正是受君王之寵,只可惜是在“夢里”,言外,現實中則“君王遠”,正遭遺棄。話說得雖婉轉,但怨刺之意卻不難理解。“宮中河漢高”,看似稱頌君恩之高,但“河漢”使人聯想到牛女河漢之隔,也是喻君恩之睽違,寓意也比較深微,亦可稱婉而善諷,怨而不怒。“秋風”一聯是諷諫,為本詩作意所在。在修辭上,這二句一是用了比喻,二是用了典。“秋風能再熱”,比喻君恩之不再;“團扇不辭勞”,出典也是班姬之故事。據說,班婕妤失寵后,曾作《怨歌行》,內容是詠“合歡扇”(團扇)的,以比興手法揭示君寵不可久,及以色事人的可憐可悲。中有“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之句,正是《長信宮》后二句之本,不過,后者反用了前者的意思:秋天還可再熱,團扇愿意再為效勞,表達了對君恩再賜的希望。典用得很巧妙,怨刺的意思表現得極為含蓄隱晦,“怨而不怒”,足當 “溫柔敦厚” 之教。
“怨而不怒”用得好有“情在詞外”、深隱委婉的藝術效果,《文心雕龍·隱秀》就說:“ ‘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意凄而詞婉”; 但用得不好,常失于圓滑,失去 “怨刺”的效用,喪失了詩歌的諷刺性。《詩經》 中的諷刺性民歌正是有著強烈的諷刺性和戰斗性,并不是 “怨而不怒”的,只因為它們出于 “經”,硬給它們掛上“怨而不怒”、“溫柔敦厚”的招牌!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詩風近杜》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苦吟似不經意》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