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喻托興《出入淵明》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摩詰出入淵明,獨輞川諸作最近。探索其趣,不擬其詞,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喧中之幽也;“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幽中之喧也。如此變化,方入三昧法門。(唐汝詢《唐詩解》)
【詩例】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解析】
葛兆光先生曾就儲光羲和王維學陶淵明的問題作過一番比較,認為:“盛唐詩歌的超絕處之一在于把六朝以來樸素流暢的語脈和精麗工巧的語詞兩種語言技巧融匯成一種全新的詩歌風格,而不在于使詩歌回歸到詩文語言渾然不分的古樸狀態,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儲光羲不如王維絕不僅僅在于‘王之諸體皆妙而儲獨以五古勝場’,而恰恰在于他太像陶淵明而王維已經不太像陶淵明了”(葛兆光《唐代詩人札記》)。儲光羲的“太像”與王維的“不太像”,一字之差,可謂抓住了儲、王詩同中見異的關鍵之處。王維的“不太像陶淵明”,和唐汝詢所說的“摩詰出入淵明”是一個意思,這正是王維詩源于陶而又異于陶的地方,亦是他高于儲光羲的可貴之處。由 《鹿柴》小詩,我們庶可窺其“出入淵明”之一斑。
此詩為王維五絕組詩《輞川集》20首的第四首,描寫鹿柴附近山林晚暮時分的清寂幽美的景色。“空山不見人”,正面敘寫山林的寂靜。詩人置身于草木蔥蘢的山林中,四下察看卻不見一個人影。“不見人”是對“空山”的具體描寫。“但聞人語響”,“但”字一轉,轉出獨特的幽境。偶聽人語,頓然打破了山林的闃寂,不過,人語響過,山林遂而變得比先前更為靜幽空寂,歸于萬籟俱寂的境界。空谷傳音,越見空山之空;空山聞語,更覺空山之寂。首句著眼于視覺角度,以“不見人”的“靜”來襯寫 “空山”的“靜”;二句著眼于聽覺角度,以 “人語響”的“動”來補寫“空山不見人”的“靜”,比起首句的“以靜寫靜”來,二句“以動寫靜”,其藝術效果更好。三、四句轉換視角,由聲音襯托轉換為色彩映照,進一步寫出山林晚暮時特有的幽靜境界。落日返照的余輝,透過密林,斑斑駁駁地灑落在蒼涼的青苔上。“青苔”,給人以一種幽冷之感,但當余輝斜照之后,便可使本來寂寞蒼涼的山林帶來一絲暖意,此寫人體的自然感受。就視角看,淺紅色的余輝透過山林而駛落于青苔之上,那該是一幅多么色彩鮮明的圖畫啊。我們仿佛覺得此畫非是自然形成的,倒是詩人以丹青妙手調配而成的一樣了。這種幽靜雅美的境界,常人是難以道及的,只有深居山林,佞佛奉禪而又擅長詩畫、精通樂理的王維,才能捕捉到這個剎那而美好難忘的時刻。正如俞陛云《詩境淺說續編》所評價的:“深林中苔翠陰陰,日光所不及,惟夕陽自林間斜射而入,照此苔痕,深碧淺紅,相映成采。此景無人道及,惟妙心得之,詩筆復能寫出。”一語中的,可謂入髓。
此詩雖僅20字,但層次分明而富于變化。一、二句以有聲反襯無聲,寫空寂;三、四句以有光反襯無光,寫幽暗。而這些,又都是詩人不斷轉換視覺、聽覺和知覺來表現的,非作詩之高手,焉能臻其妙境?另外,此詩既有陶詩平淡自然的語言,亦有陶詩清雨悠然的情趣。正如沈德潛所云:“佳處不在語言,與陶公‘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同”(《唐詩別裁集》)。至于詩中那由詩、畫、樂綜合而成的禪宗般的幽靜境界,是陶淵明所難以道及的。唐汝詢所論王維詩“出入淵明”之據,蓋出于此吧!
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之祖,亦是“開千古平淡之宗”(胡應麟《詩藪》)。王維則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人物。他們的生活環境、情懷志趣、詩歌題材等都有許多相似之處。王維對陶淵明是很崇慕贊賞的,如《田園樂七首》中有二首這樣寫道:“采菱渡頭風急,策杖村西日斜。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里人家。”“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一瓢顏回陋巷,五柳先生對門。”詩中取景、用意、語脈及僻遠幽寂的自然之趣,顯然是受陶詩的影響。王維詩歌的語言風格總的來說是沖淡,但與陶淵明比起來又有獨創性,因此,他的沖淡就顯得更為空靈、自然、幽雅、靜謐,并時而間與纖秾,這就使得他的沖淡具有特殊的風采、情調和韻味了。除王維之外,唐代的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韋應物、柳宗元等等,都曾熱心于學習陶淵明。宋代蘇軾曾專作《和陶詩》百余首,宋代而后的詩人在反對形式主義、提倡樸素詩風時,也常以陶淵明為榜樣,可以說,陶淵明而后,中國詩歌史上有成就的作家,大凡都受過陶詩藝術的沾溉,而且大多能學陶而出于陶,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這正是中國詩歌藝術健康發展的一個標志。否則,光學陶而不出陶,充其量只能做個合格的演員,卻不能成為有出息的詩人。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情致自然》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詩風近杜》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