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不說而說之》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山中好處實難形容,故以不說說之。(劉宏煦 《唐詩真趣編》)
【詩例】
山中問答
李白
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解析】
李白熱愛大自然,特別是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往往寄情于自然山水。此詩曾收入《河岳英靈集》,當作于天寶十二年(753年)前。詩用問答方式,抒寫其山中生活悠然自得的情趣。
詩一開始緊扣題目,表明所問內容及詩人的態度。詩題一作“答俗人問”。從問話看,可以看出提問者的意旨,并不在“棲碧山”本身。這種問話人,可能身在碧山而不懂碧山,更不可能理解詩人何以棲碧山。所以自然不用回答。“笑而不答”的“笑”字非常值得玩味。它既表現出一種自得其樂的喜悅,又表現出一種精神上的裕如和矜持,帶幾分不屑,又帶幾分神秘。為下文造成懸念。“心自閑”,表明詩人不為所問干擾、困惑,顯出一種自得的樣子,與問者形成鮮明對照。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回答,一種不答之答。“桃花流水”一句,可能寫的是山中實景,通過詩人目光我們仿佛看到山中那一派生意盎然、自由自在,不戚戚于榮枯、不局促于拘羈的自然景象,從而揭示出山中生活的情趣;它更可能是帶有象征意義的虛景,使我們想到陶淵明筆下落英繽紛的武陵源世界。總之,這是一幅被美化了的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的美麗圖景。這樣天地,自非人間可比!詩的最后兩句其實就是回答。不過,是用具體生活圖景作回答,仍然是不答之答,也就是以 “不說而說之”。
這種以不說而說之的方法,體現了我國古代老莊思想所提倡的一種“無言之美”。《老子》說: “大音希聲”,《莊子》說: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言”就是“希聲”,意即言微意豐或意在言外。從無弦琴故事可以看出,陶淵明就是這種“無言之美”的奉行者。李白也說:“大音自成曲,但奏無弦琴”。他的這篇《山中問答》,使我想到陶淵明《飲酒》詩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兩者手法很相近。
講究含蓄美,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重要特征。唐人司空圖大力提倡“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講的就是這種含蓄美。含蓄的表現手法,由于它含而不露,意在言外,不把意思明白說出或說盡,而是寄寓于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之中,能夠激起讀者豐富的藝術想象,產生 “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在唐詩中運用這種手法極為普遍。除了此詩,如李白的《玉階怨》,通篇不著怨字而幽怨之情自出,王維的《息夫人》:“莫以今時寵,難忘舊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不言”正見其滿腔怨情。王昌齡的《題僧房》:“棕櫚花滿院,苔蘚入閑房。彼此名言絕,空中聞異香。”《唐詩真趣編》評曰:“名言絕不是初無言,是講到精微奧妙之極處,豁然大悟,遂覺名言亦屬無味而無足掛齒。”都是以不言言之的著名例子。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妙作旁觀語》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有案無斷》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