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反跌》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jù)】
三、四言城中,五、六曠望; 然其意以 “迷人”、“向客”反跌 “不知”也。(吳昌祺《刪訂唐詩解》卷二十一)
【詩例】
登余干古縣城
劉長卿
孤城上與白云齊,萬古荒涼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沒,女墻猶在夜烏啼。
平沙渺渺迷人遠(yuǎn),落日亭亭向客低。
飛鳥不知陵谷變,朝來暮去弋陽溪。
【解析】
劉長卿,中唐詩人。唐肅宗時,曾因被人誣陷,自蘇州貶南巴(今廣東茂名縣)尉,行至鄱陽,就有《初聞貶謫續(xù)喜量移登干越亭贈鄭校書》詩,還有《余干夜宴奉餞前蘇州韋使君新除婺州作》,所以這首《登余干古城》當(dāng)作于逗留于鄱陽時。干越亭即在余干。余干即今江西余干縣,古時是秦漢舊置的縣城,《一統(tǒng)志》云在今余干縣東北。余干原由余水得名,余水源出玉山縣懷玉山,西經(jīng)上饒為上饒江,又西經(jīng)弋陽合弋溪等水為弋陽江,又經(jīng)貴溪、安仁至余干古城東。據(jù)詩中“平沙渺渺”句,古城的廢棄可能是遇到水災(zāi)或河道改變的緣故。
這首詩后四句,寄感慨最深,所以吳昌祺講后四句的藝術(shù)特點(diǎn)說:“三、四言城中,五、六曠望,其意以 ‘迷人’ ‘向客’反跌 ‘不知’也。”詩的首二句“孤城上與白云齊,”是寫自己登上高聳的孤城,與白云相接觸,這已表示了城過去是很雄偉的。“萬古荒涼楚水西”是說此城將永遠(yuǎn)荒涼的孤立于楚水即弋陽江的西邊。第三四句是先寫城中的殘敗,“官舍已空秋草沒”,寫舊時官舍已無人住,而被秋天的蓬蒿所掩沒。“女墻猶在夜烏啼”寫城上堞墻還很完好,卻成為夜晚烏棲和啼叫所在。由白天所見直想到夜晚烏啼,清楚地寫出一座被拋棄的荒無人煙的古城。五六句寫古城外的荒涼,從這兩句起開始寫入主體的感受。“平沙渺渺迷人遠(yuǎn)”,是說不是昔日良田被水災(zāi)破壞,就是水道干枯變?yōu)槠缴常@平沙伸延遠(yuǎn)去,給人一片迷茫感。“落日亭亭向客低”,是寫夕陽緩緩西下,像是有意向客低頭。但作者的一片惆悵哀傷感,卻不是一直這樣寫下去,而是在七、八句中一反看平沙、落日都反映哀傷之情的感受,卻寫“飛鳥不知陵谷變,朝來暮去弋陽溪。”即特意反映那和有情的人不同的飛鳥,根本不知道滄海桑田的變化,依舊自由自在地整天飛翔在弋陽江畔的古城內(nèi)外。劉熙載《藝概》說:“離合謂之跌。”反跌即離開上聯(lián)所寫的感情,向相反方面陡然轉(zhuǎn)去。然而這種藝術(shù)手法是否與全詩的感慨的意思相反呢?則恰恰不是,而是相反相成,寫飛鳥不知“高山為谷,深谷為陵”(《詩經(jīng)·十月之交》)的巨大變化,正說明古城人蹤已絕,惟有全無盛衰興廢感的飛鳥飛來飛去,這正使人倍感哀痛。華茲華斯說:“人的頭腦中能從不同之中看到相同而感到愉快。”這也就是反跌的藝術(shù)作用。雍陶《經(jīng)杜甫舊宅》詩:“沙崩水檻鷗飛盡,樹壓村橋馬過遲。山月不知人事改,夜來江上與誰期?”許渾《登洛陽古城》詩:“鴉噪暮云歸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可憐緱嶺登仙子,猶自歡笙醉碧桃。”也都是用反跌法,使杜甫舊宅、洛陽故城倍顯得荒涼的,不過雍陶詩用無知的山月,許渾詩用想象中的仙人王子晉,寫法不完全相同罷了。
上一篇:唐詩藝術(shù)技巧·修辭用韻《借代》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shù)技巧·修辭用韻《反襯》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