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西太一見王荊公舊詩偶次其韻二首其一》
但有尊中若下,何須墓上征西。
聞道烏衣巷口,而今煙草萋迷。
【注釋】
(1)此詩作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秋,作者約五十歲,在汴京任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
(2)尊:同樽,酒杯。若下: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有若下村,產(chǎn)名酒,故“若下”在此代稱酒。
(3)“何須”句:用曹操故事。曹操最初并無大志,曾說但愿死后墓碑題曰:“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這句反用其意,說杯中但有名酒,何須身后令名。這是作者偶在憤慨之余表露的消極思想。
(4)烏衣巷:今南京市中華門外秦淮河南岸。烏衣巷,東晉豪門王導(dǎo)、謝安所居之地,在南京。唐劉禹錫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5)煙草萋迷:人煙稀少,野草迷漫,形容破敗冷落,荒涼迷離。
【賞析心得】
元佑元年(1086)四月,王安石在金陵逝世,蘇軾同年秋到汴京西太宮,見壁上有王安石舊題兩絕,遂次其韻,和六言絕句兩首,此詩即為其二。
“但有尊中若下,何須墓上征西。”東坡此是借三國曹操故事說事。原意是說,東漢末年,曹操開始并無大志,曾說,但愿死后其墓碑題詞“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就心滿意足,死而無憾了。哪知他后來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東漢的終結(jié)者,成就了三國中最大的霸業(yè),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作者借用曹操故事,憤慨之余,反用其意。意思是說,人生只要杯中有名酒,管他身后什么評(píng)價(jià)呢。“聞道烏衣巷口,而今煙草萋迷。”作者繼續(xù)寫道,聽說金陵東晉王、謝貴族住地,繁華一時(shí)的烏衣巷,現(xiàn)在是野草遍地,一片冷落荒涼了。古為今用,蘇軾的意思是三國和東晉故事現(xiàn)在不是又在重演嗎?
元豐八年(1085)三月,神宗趙頊去世,其兒子趙煦(哲宗)繼位,尚不滿七歲,沒有主政能力,其母又是一不太能干的人,于是就由英宗的高后以太皇太后身份臨時(shí)聽政。這位高后,雖然老朽昏庸,卻是極力反對變法的總后臺(tái),立即起用以司馬光為代表的大批守舊派人物,全面廢除新法。司馬光做宰相,雖一年后就死去了,但這位高后卻在,主政八年才死去。這時(shí)期年號(hào)為元佑,盡廢新法,罷黜新黨,故史稱“元佑更化”。司馬光等大力廢罷新法,王安石在世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憂心如焚,有時(shí)繞床終夜,不能成眠,這位變法老人終于病倒,不久便辭世了,享年六十六歲。葬禮是冷冷清清的。除安禮、安上兄弟外,其他門生故吏都生怕牽連,無一吊唁。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可想而見。蘇軾是代表哲宗《王安石贈(zèng)太傅》制詞的撰寫者,親眼目睹一代變法代表王安石勢去人亡、門庭冷落,所以寫了《西太一見王荊公舊詩偶次韻二首》,表示對先生身后的無限同情和哀思。
上一篇:謝枋得《武夷山中》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饒節(jié)《晚起》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