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注釋】
(1)烏江:在安徽和縣東北四十里,今名烏江浦,土多黑壤,故名。
(2)人杰:人中豪杰。
(3)鬼雄:鬼中英雄。屈原《國殤》:“子魂魄兮為鬼雄。”
(4)思:追思、懷念。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號西楚霸王。秦末起兵,率八千江東子弟,逐鹿中原,日益壯大,為摧毀秦朝主力軍。滅秦后,他與劉邦爭天下,被圍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敗走烏江,自刎而死。關于這段史實,《史記·項羽本紀》有記載:“至烏江。烏江亭長艤船舶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無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賜馬與亭長,步行接戰,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乃自刎而死。”
(5)江東:指今蕪湖、南京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
【賞析心得】
這不是一篇泛泛詠史之作,而是密切結合當時形勢,見解卓越獨特、諷刺鞭撻有力、控訴血淚憤慨,具有強烈愛國情懷的現實主義詩作,也是李清照以前詞作中從未出現過的重大社會政治題材。短短絕句,寫得如此震撼人心、振聾發聵,不僅可以“壓倒須眉”,更非等閑悼古傷今之作所可比擬。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起調高亢、對仗工整,“人杰”“鬼雄”兩詞,表達了作者對項羽的敬仰之情。項羽生為“人杰”,“力拔山兮氣蓋世”,威武雄壯,是一偉丈夫;死為“鬼雄”,羞見江東父老,視死如歸,慷慨悲壯。她鮮明地提出了人的生死觀和價值觀:人活著就要做英雄豪杰,為國建功立業為民庇護眾生;死也要壯烈犧牲,成為鬼中英雄,決不屈膝投降。對照項羽,直面當政,真是使之汗顏,無地自容?,F實中的南宋皇帝,本可依靠李綱、宗澤、岳飛、韓世忠等抗金名臣名將及廣大民眾,堅決抗戰,收復河山,完成統一。他卻重用主和奸邪小人,執行投降妥協政策,步步南逃,由商丘至揚州、至建康,逃過長江,直至杭州,以大好河山和置廣大人民于野蠻鐵蹄踐踏之下的高昂代價,換取南宋小朝廷的一時偏安,“直把杭州作汴州”,茍且偷安,荒淫享樂。“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為什么人們今天會如此懷念千年以前的項羽?這是因為,天下百姓都看到了趙家天子狼狽逃竄的丑相,靖康之恥不洗,聽任其父其兄成俘虜哭泣北去;南下金兵不阻,倉皇逃亡,置天下父老兄弟于不顧。當高宗逃至揚州的揚子橋時,一衛士攔馬進諫,勸其回馬北進,同廣大義兵一道抵抗金軍,高宗竟拔劍而起,刺殺衛士,逃過江去。相比之下,烏江亭長等在江邊欲渡項羽過江,他卻羞見父老,不過江東。將史實與現實,把項羽與高宗相對照,就像明鏡高懸,把南宋統治者怯懦畏縮、倉皇逃命的丑相暴露于天下,其諷刺之辛辣、鞭撻之有力、控訴之憤慨真是無以復加。小小絕句一首,不僅抒發了個人的悲憤,也喊出了廣大百姓“汝為誤國賊,我作破家人”的憤怒心聲,更警醒了后來者,茍且偷安、貪生怕死,恥辱永留,將羞見父老,愧對子孫后代。
重讀李清照的《烏江》詩,使我們對這位愛國“女丈夫”更添欽佩和崇敬之情。
上一篇:楊萬里《小池》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劉禹錫《烏衣巷》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